首先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人民日报批网络用语“不能同意你更多”:有话不好好说
开头就看到广电的时候,有一些生气,封了字幕组,看不了好节目,又来管说话了,真的是管的太宽。接着又有一些悲伤,当网络上的用语应用大生活中的时候,互联网时代中没有赶上的一拨人,就会产生恐慌,身边的人说的都是黑话,完全听不懂也不明白。
在我的理解上,一个语言就是一群人大体达成的一个通讯协议,是自然编程的结果,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都是协议的一部分。两个人在对话中,言之有物,肯定会有一些共通的语境,比如说到吃饭这个词的时候两个人都心领神会是什么意思,不会停下来解释吃饭是甚么,每一个名词,动词,副词都是这样,因为有了这个协议,交流才会顺畅。外语其实就是一个不一样的通信协议,和你使用的不兼容罢了。
这样子,我们大中华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共有的协议,就是汉语和汉文,一般来说是普通话和汉字。在共有的协议上,每一个地方都建构了一个地方性的通信协议,那就是方言和俚语,对应的汉字和方言俚语。再细分下去,每一个人对于他的圈子来说,都有一个具体的语境,当我和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很多时候对于我们俩共知但是不为他人所知的一些事物,两个人就会有黑话,也就相当于暗语,别人听我们谈话虽然信息是接收到了,但是转化不成有效的信息,也就是听不懂。
咱们回来,网络语言,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事情,最浅显的改变就是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深刻的改变还真的是总结不出来,或许对思维方式也会有影响。说的装逼一点就是有一种亚文化存在了,在互联网的圈子里,所有的人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协议,和现实的世界有关联但是却形成了一些变化。那就是去中心化,现实世界的书面语言发展是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的,成语的发展就是,都是名家名篇,历史典故总结出来的,掌握在精英手中,但是在电子世界,语言的话语权确实掌握在段子手手中,或者说不掌握在任何人手中,流星雨的出现和网络的热点相关,土豪啦,吐槽,不明觉厉,人艰不拆,包括屌丝,或是新造的词或是老的词给了新的意义。
这种情况并不是在互联网世界独独存在,其实在各个主流的新闻台就会出现,用大部分人听不懂的语言说着大部分人不懂的事情,有着自己独有的形式和语境,不就是领导讲话么?和现实的书面语言环境差距那么大。
其实不准在正式的场合用网络用语,如某段子手说的,受害最大的就是春晚了,前几年的春晚就是把攒了一年的网络段子给全国的观众念一遍,然后把过时的网络词汇给大家普及了一下。我想广电从来都不想管网上的人怎么说话,其实是想管现实中的诸位不要学网上说话吧。
可惜都是徒劳的,因为往后的人必定是会深深手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不是说在网上读书看报查资料,收发邮件就算是网民了,那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深入使用互联网的人,微博微信,贴吧视频站,字母站社区,这些地方的人都没有身份,没有区别,没有中心。
很久很久之前,希腊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因为他代表了最先进的文化,后来是强大的罗马,拉丁语,不断的融合融合,现在的英语等等,传说中的巴别塔还是会存在很久很久,无论多久,总有一天,所有的语言随着剧烈的交流融汇成一个共通的交流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