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始兴于西方80年代,中国晚了大概20年,出现在21世纪初。为什么知识管理恰恰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
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形态所致。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前,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出现的是大量的信息产业,知识含量更高的产业。产业升级的结果是知识型员工的大量出现。知识工作者每日依靠知识工作,并为企业制造生产知识产品。
其次,全球化时代,资本,技术,资源等企业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流通,唯独知识这一要素不太容易自由流通(当然,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知识专利或者通过并购实现知识转移,但是代价很大),因为知识具有一个认知主体。
知识最重要的,在于离不开人脑,知识要靠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经历去感受。每一则知识都是事实与心灵的化学反应,情境是催化剂。知识是人属物种的副产物,知识是会随着人类的消亡而消亡的存在。事实还会存在,但知识不复存在,因为知识具有一个执行主体,那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类大脑。反过来,如果人类不死,一切都将停止,知识的生命也将停止。现代企业当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叫做知识,但是这个知识是很难被机构所拥有的,知识往往是在机构当中的个人手里,并且个人可以把它带走。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有个说法叫“U盘化生存”,本来U盘插在一个机器里,然后我拔了,我走了。
正是因为知识不能被窃取,员工走了,知识也走了,所以倒逼企业想办法在员工在任期间挖掘员工知识,由此催生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比如把显性化的知识放进知识库,但这些显性化的知识还只算一堆事实,离开了员工那个有温度的大脑,离开了知识的背景和情境,这些事实难以得到复用,所以知识库不仅要收集事实,还要创建事实情境,以便尽可能使这些事实顺利移植到其他员工的大脑中。知识管理还得做隐形知识显性化,也就是把“大脑对事实的认知”这个要素最大程度地移植到其他员工大脑中。
第二是技术的进步。
首先,80年代之前经历了信息管理和内容管理,企业基本上搭建了完好的信息化架构体系,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伴随信息化的是内容管理,文档管理,由此累积了大量数据和信息。
其次,互联网的普及实现了人与人在虚拟世界的链接,也实现了知识与知识的链接。知识不再是静止地躺在书本或者内容库里的信息,知识变得具有链接和流动性。维基百科,博客,论坛,企业门户等技术促进了知识的分享,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后勤。
再次,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为从海量数据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技术可能。企业由信息驱动决策转向知识驱动决策。
最后,知识本身的特性,使得知识管理在这个时代成为必要。
互联网使知识的介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从传统的纸质书本,论文,教材,转移到论坛,网页,博客,维基百科。知识的承载介质发生改变,也导致知识的本质发生诸多变化。
传统时代的知识是有边界的,有一套权威的停止点体系,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大到没有边界,个体可以自由发出声音,事实和权威的停止点被解构,分歧无处不在,互联网恰逢其时地向我们揭露了知识的真实面貌,并提醒我们:当知识具有网络的属性时,我们对待知识的策略也该有所改变了——我们要链接不同的人,鼓励多样性,鼓励交流,让知识在交流中发生碰撞;我们要顺应知识的特征,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的效用,为自己,为组织所用。知识有指数效应,所以我们的知识要在集体中分享;知识有杂交效应,所以要鼓励知识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得到创新;知识有链接性, 所以要让知识在层层链接中得到大规模分享,扩散,创新。
这一整套新的知识策略就是知识管理。
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来说,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靠什么?战略?资源?管理?资本?如果所有这些要素都不是问题,而知识成为短板,企业自然就会把人才管理与知识管理做起来,顺便让知识管理吃掉一部分原人事部门的业务。
如果自己的竞争对手都在做知识管理,当知识管理成为惯用的管理思路,哪个企业还会坐视不管?
当内容管理出现越来越大的弊端,内容越存越多,却越来越难找到有价值的部分时,企业自然也会想到知识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