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相继《喷水》篇的又一恐怖故事。
主要情节:孙太白讲了一个故事:其曾祖在寺庙中读书修业,某夜有山鬼袭扰,房门自动被打开,惊吓中以佩刀将其击走,次日背着书箱回家了。后来这个山鬼再也没来过。
有人评论说,曾祖是不是因为不想读书了,太苦太累,想回家躺平,故意编造出这一番谎言,世间哪有什么鬼神,谁见过鬼呢?还那么大一只鬼?
看了这评论,忍俊不禁呀!我对此倒不太想去深入研究,我却对文章的写法很有感触,说说我读书的体会吧!
主人公曾祖的心理描写特别细腻,还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见到鬼,还睡至半夜,谁不害怕呢?那作者是怎么写这害怕的心理过程呢?换了你会怎么写呢?
大疑之——心始怖——公惧极——公随衾堕,伏地号呼——既明,不敢复留,负笈而归。
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曾祖听到风声呼呼作响,房门被打开的那一刻,“大疑之”,曾祖是心存疑虑的,此时并没有害怕。估计还有点好奇吧!
随着风声已入屋内,并伴有铿铿的靴声,逐渐靠近卧室门口。大鬼越发逼近时,曾祖“心始怖”,才开始害怕。
接着,看到一个大鬼弓着身子塞了进来,矗立在床前,头几乎触着梁,面似南瓜皮色,目光闪闪,向屋内四面环视。张开如盆大口,牙齿稀疏,长三寸多。哇啦哇啦乱叫,声音震得四面墙壁山响。才“公惧极”,曾祖才感到极度的害怕。
抽出佩刀杀鬼,鬼大怒,伸出大爪子抓他。孙公稍微缩了缩身子,被鬼抓住了被子,揪着忿忿地走了。孙公随被子掉到了地上,趴在地上大叫。即“公随衾堕,伏地号呼。”这是有多害怕,以至于失了读书人的威仪,趴在地上大叫,全然不顾形象地大呼大叫了。
看到被子夹在寝室的门缝里。开门用火把照着检查,见有爪痕,大如簸箕,五个指爪碰到哪里哪里就被穿透。天明,孙公“不敢复留,负笈而归。”再也不敢留在这里,于是便背起书箱回家了。害怕的不敢留在寺庙中,这是有多怕?
文中脉络清晰地刻画了曾祖的心理过程,把他胆怯与勇敢的一面都很好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但尽管害怕,他还是抽出佩刀勇杀大鬼,这个情节可谓惊心动魄。杀大鬼的过程也是害怕的,只是迫不得已,被逼到墙角时身不由己的举动而已。
大鬼的外貌描写也很独特:试问谁见过真正的鬼呢?作者如是写道:
忽视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与梁齐。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shǎn,如闪电般)闪,绕室四顾;张巨口如盆,齿疏疏长三寸许;舌动喉鸣,呵喇之声,响连四壁。
身材高大,与屋梁齐高,面如老南瓜皮,目光闪闪,口如大盆,稀疏的牙齿有三寸长,声振如天……
读到此处,不妨想象一下,大鬼神形硕大,面相恐怖,是不是符合人们心中鬼神的模样呢?
标题是《山魈》,而山魈是一种动物,属猴科,或许作者以山魈这种动物为原型去刻画大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