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草间弥生艺术展观感

草间弥生艺术展观感

作者: 糖鑫鑫 | 来源:发表于2019-04-15 12:37 被阅读0次
    草间弥生艺术展观感

    好久没有去看艺术展了,想出去寻点灵感,果断买了魔都热门的艺术展门票-草间弥生艺术展。

    朋友去的比我们晚,整个展览下来,结束得却比我们早,有相当的诧异。想一想,可能是他们对这种类型的展不感兴趣。

    他进去看画展转一圈很快就回到我身边,此时我还站在第一幅版画前面。他向我抱怨,有点无聊。

    我笑着回他:“那你去观察一下来看画展的人,来看艺术展的人应该都比较有趣。”看版画,再环顾一下周边的人和事,于我而言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

    我扫视了一眼场馆里,热热闹闹很像一个菜市场。大家端着手机,自己拍照或者是摆好姿势被拍。静静站在一幅画前,和身边人怯怯私语的比较少。

    可能国内的艺术环境就是如此,空间里人声鼎沸,笼罩在艺术家的荣光下,朋友圈里又多了些许赞美的声音。

    有两个孩子趴在地上,用笔模仿着挂在墙上的版画。他们身体贴着地,或许姿势很舒服,倒是很认真地描摩着,也没有挪动身子。

    他又出去转完一圈,我看第三幅画的时候回到我身边。索性,我也没管他了,由他自己寻觅。

    我开始沉浸在眼前的色彩和图案里,那层层叠叠的波点在我脑海里幻化出了立体的景象。蜿蜒曲折的路,回环往复,一直往远处延伸。

    堆积的波点被我幻视出凸起和绵延的空间,像《权利的游戏》里面那座高大的城墙,隔绝了北境内外,墙壁上结着冰凌柱,锐利如刀挂在陡峭没有坡度的墙壁上,厚厚的一层。

    境外的异鬼,纵使攀附上去了也是无立锥之地,很快就要滑落下去的,想必是不能穿越这座结实敦厚的中世纪古城墙。

    城墙以外那辽远广阔的冰封之地,影影绰绰的人影次序整齐地行进,朝着城墙所在之地。波点越来越密集,压倒似的异鬼越来越多。

    眼睛泛着绿色的光,身穿黑色的盔甲,枯瘦的躯体被包裹在坚硬的铠甲里,行动笔直而缓慢,朝着城墙所在的方向聚集而来。

    异鬼们如活死人模样的了无生气,迟缓地迈动着屈膝,血腥的气息是他们这场长远艰险征程的信仰。

    越来越多的波点,越来越密集,毫无空隙的压迫让我闭上了眼。那一瞬间,他们全部跌落山谷,摔碎成骨堆,再抵达不了他们的朝圣之地。

    再睁开眼,眼前是一幅波点堆积起来的画,没有了幻像。我听到一个爸爸指着眼前的绿色圆圈对女儿说:“上次,你画了蓝色的太阳,我还说你不对,这里还有绿色的太阳,宝宝,好棒!”

    我听到这段简短的对话,心里有一股暖意,这或许就是我们需要接受艺术教育的缘故。

    大人的认知不局限,不狭隘,小朋友才能更具有创造力。延伸到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思考可以有很多种角度,评判的标准也不再是唯一。

    此前我并不了解草间弥生,稍微看了看艺术家的简介,她是日本战后前卫艺术的先锋代表人物。

    幼年时期,她生活的环境异常压抑,产生了听见植物和动物谈话的视听幻觉。长大后,她将艺术作为情感宣泄和治愈疾病的方式,借助艺术再现了自己眼中被网状和圆点图案覆盖的世界。

    她学习广泛,思想包容。她的作品不单涉及绘画,雕塑,装置,小说创作,电影制作和行为艺术等众多艺术领域,融合了极简主义,波普艺术,零社和虚无运动等多种艺术风格。

    场馆里面,除了她的巨幅网画之外,她还用镜子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空间。在一个不算大的空屋子里,到处挂满了凸面的镜子,站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回头看到自己的影像。很多人拿着手机在镜子前面肆意摆pose,每一张脸上都是自我满足和陶醉。

    艺术家设计这座镶有凸面镜的长廊,她的寓意是带领观者开启一场探索之旅,让观者沉浸在这种由镜面打造的多重反射中,使观者重新审视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因为狭小拥挤,在这个反射的无限空间中,我没有那种性味去进行一场沉浸式体验。我相信,肯定有人能够通过这些凸面的镜面装置,感知到她想要传达的艺术品寓意。

    通过一个六边形镜屋的小窗向内窥视,镜面反射出绚丽的灯光,灯光在内部空间里无限复制,延伸,把空间和光线扩张,有一瞬间,我在镜面里看不到反射出来的我的形象,感受不到“自我”。

    那种“自我消融”的况味反而让我感受到宇宙的静谧辽阔和壮美。不断变换的灯光衍生出的空间,让我有一种置身于北极的恍然,看着天幕闪动的星光,自我被无限压缩,天地广阔我很渺小。

    我想,每一个静心窥视过这个六边形镜屋的人,往后会有那么一瞬间,能够放下执着于自我的惯性。

    艺术家的这次个展命名为“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她的许多画作与此应和,大多都是关于“爱”“和平”的呼吁。在逐一细细品鉴画作的过程中,脑海里时常会跳跃出“艺术家经历过怎样人生?”的追问。

    一幅画布上底色是纯黑,中间是两个看上去像太阳的图案。但细细分辨,实际上却是两张不同的脸孔张开嘴巴呐喊,一股热烈的火在他们周边升腾,画布的底端一系列的脸孔排列着。

    起初,这张简单的画布着实让我发挥不了什么联想,只是那抹刺目的纯黑紧紧拽住我。我感到压抑,一种想要从泥潭里挣脱的蓬勃欲望。

    画布的右下角给它命名为“让我们为青春呐喊”。紫色把他们和外界环境隔绝,我想,是艺术家想要让他们葆有一片释放内在激情的纯净空间。

    草间弥生艺术展观感

    这幅画让我很主观地去推测,对艺术家生活的环境有一个简单认识。她出生于战后的日本,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经济萧条,普通人生活窘困,国内满目疮痍。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因为大环境,尤其被压制。对于她这种,年轻时就想要寻找自我价值和确证自我存在的艺术家,尤其想要突破外在的限制。

    至于采取的形式,绘画,行为艺术,装置,雕塑都可以。

    还有一些网状的细纹层叠的图案,实在看不出来是什么,这类画被作者赋予“自杀”的寓意。

    艺术家可能都是内在癫狂的那种人类,心中向往“光明”“爱”,渴望冲破一切禁忌,内心却总被“死亡”“腐烂”“罪恶”吸引坠落深渊。

    艺术家永远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生物体,他们不关心对于世界的看法,观念性的东西对他们毫无吸引。

    他们被情绪驱赶使役,内在的情绪就像虫子蠕动,密密麻麻时刻变幻。就像我很喜欢的一位诗人波德莱尔,他的诗集被命名为《恶之花》。

    一切在大众眼里看来腐朽衰落,敬而远之的事物,在他那里却成了座上宾,成为了孕育新生的母体。

    站在场馆里,耳边听到近旁有人说书似地向人群讲述艺术家的生平,我侧耳倾听。

    她说,“草间弥生时常被自杀的念头困扰,她目前还是居住在精神病院,在那里她有自己的工作室。之所以最终没有选择自杀,终究是为了她热爱的艺术。”

    耳边嗡嗡的声音,接下来的话我也没有细听。只是思索着,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内在的纠葛,痛苦才能为了她的热爱克服自杀如鬼魂似的缠绕。

    张国荣从高楼上纵身一跃的那一刻,他内心里不是恐惧,而是终于飞向自由解脱的快乐。对于那些有成就,又承受巨大压力的人来说,生终究是比死更艰难的。

    我是一个普通人,不想过艺术家那种激荡起伏的惊险人生,太过清苦和孤寂。只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草间弥生的展览,想要来一次灵魂上的洗涤。

    浸染在俗世里,诸多的杂事烦扰,难免会体验失望,落寞,无力,面对压力想要找一个看齐的坐标,一个可以完全释放的空间。

    木心先生说:“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之后,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此生,我想做一根导管,通透的,空心的,尽力去清除淤泥和阻塞。

    草间弥生艺术展观感

    草间弥生在宣传册的扉页上写着,“我欣然接受心灵中涌现的爱,和平和宇宙的信息,继续创作深切感怀生命的作品。我相信,我在作品中倾注的尊重和作品的趣味性会传递给所有人,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这一篇文章已经很明确地表示,她的传递我真切地感受到了。

    草间弥生艺术展观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草间弥生艺术展观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py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