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洁教授告诉我们,家长要努力做孩子的伯乐,不把“学霸”当目标。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谁都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学霸,谁也保证不了自己的孩子成为学霸,假如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成绩不佳,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在学业上的 “落后”。因为学习落后,并不等于判定孩子未来就是“死刑“。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扇属于自己的天赋之窗,家长要善于观察,努力去发现并挖掘孩子的爱好和特长,充当孩子的伯乐,鼓励孩子发挥特长,钻研“特长”,这样才能使孩子有成才的大机会。
一位奢侈品牌的著名投资人与他父亲的感人故事引人深思。
他们这个大家庭在20世纪初从上海迁移到香港,这是个传统的大家庭,全家兄弟姐妹一个个都是当年的学霸,唯有他高中毕业后坚决不想读大学了。有一天他对爸爸说:“爸爸,我有件事想求你理解,我是你唯一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但我非常愿意向你学习做生意,你就让我待在你身边当学徒工吧。” 父亲欣然同意了孩子的请求,并让他从第二天开始进入成衣车间,从最底层的学徒工做起。最后成为手握世界各大奢侈品牌的著名投资人。
谈到自己的父亲,这名投资人常说:“没有我父亲当年对我的理解,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父亲是有大智慧的人。” 所以,家长要时常告诫自己:绝不能拿亲情换成绩,要向那位具有大智慧的父亲学习,放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父母要多关心“落后”的孩子,他们更需要“出路”。
目前,中国的教育大环境决定了一半的孩子将被提前刷下竞争的资格,看以下数据:近几年,全国中考的录取率约50%;全国一本批次的录取比例也只有18%;在大多数省份中这个比例可能根本不到1%。
这就是说,孩子就读的学校里,两个班级里最后最多只有1个孩子能冲进985大学。有家长留言:“为什么要这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我们都应该支持孩子做一条高高跳起的“鲤鱼”,跳过高考的龙门。但我们同时必须接受,在这样严峻的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孩子被家长逼一逼就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家长要尽早接受这样的现实,对某些孩子来说,他们的主赛场在高考;而对许多孩子来说,他们的主赛场可能在各行各业里,需要通过一技之长来打拼出自己的职业、事业甚至成功。所以,在拼成绩的同时,也要做好被分流的准备。如果孩子的成绩和整体状态离高考录取线相距不远,要大力支持孩子跳一跳到达自己的上限;但如果孩子实力相差甚远,那么尽早选择孩子力所能及的学业目标,用“优势视角”找出孩子的能力长处,这样才能让家庭的教育回报率达到最高峰值,孩子也成长得更顺利,也更容易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收获成功。
有家长对于孩子沉迷网络世界,非常苦恼,成不成才先放一边,如果整天被网络控制,被网络影响着,超过家庭、超过学校,甚至超过了孩子的朋友。
那家长该怎么办,渗透到他们的脑子中,影响他们的思维?
黄静洁老师说,为孩子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
黄老师的大儿子十四岁时,考上了美国的一所寄宿高中。去了高中后,没有了管束,一切自己说了算,他开始打游戏了,自律性越来越差。儿子的老师跟妈妈投诉说,他的领导力,表现在领导所有的寝室的同学打游戏。
圣诞节假期时,孩子回来了,黄老师得知上海有一位西点军校的优秀毕业生,正在开一门关于领导力的课程,我可以考虑去见见他。其实黄老师当时并没有想明白领导力课程怎么能够帮到儿子不打游戏,只是觉得,和一位西点军校优秀毕业生聊一聊,可能能找到改变孩子的第三种力量。
黄老师陪着儿子去找这位优秀毕业生丹尼。丹尼问儿子问题说:“你现在几岁?你家里还有谁?”儿子说:“我还有个弟弟,我十四岁。”这时候丹尼又接着问:“你觉得当下你对谁最重要?”儿子说:“对我的父母亲。”丹尼说:“除了父母亲,你还对谁最重要?”儿子说:“没有了,我想不出我对谁还更重要。”
丹尼接着说:“我想告诉你,我有一位哥哥,他很优秀,我每天都活在他的阴影里。后来他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我很高兴,我终于可以把这位优秀的哥哥送走,但是即使他走了,我心里还在想,我怎么超过他。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我一定要考上一个比麻省理工学院更牛的学校,所以我找到了西点军校,我也考上了西点军校。你看,是我优秀的哥哥让我变得更优秀。”
“现在你想一想,你的一言一行,在家里是不是弟弟都看着?”儿子说:“是,他总是想跑到我的房间里来。”丹尼说:“你应该让你的弟弟看到最优秀的自己。”
临别的时候,丹尼说:“我看你不需要再上领导力课了,但是从明天开始,你可以来做我的助教,帮这里的弟弟妹妹们准备课堂作业。”就这样,黄老师的儿子再也没有打过游戏,每天晚上认真准备作业,每一天还开着门,让弟弟走进他的屋子,和他一起聊天,和他一起做功课。早上他会自觉地早早起床,因为他有领导力课程,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执念,就是要让弟弟看到最好的自己,要到领导力课程上,让其他的小朋友们看到最好的自己。
孩子在家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有一个外人来帮助,而这个外人可能会成为孩子的领路人,孩子的辅导员、人生的导师。家长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物色各种各样可能可以影响孩子成长的人,让他们成为朋友。
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习音乐,父母感到特别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孩子学了琴,可是不肯练琴”;“我的孩子今天学了琴,总是三分钟热度,明天就说我不想练了”。
黄老师分享了她小儿子是如何把学习音乐的这份热情,一直持续了十五年的。
黄老师的小儿子在四岁左右学习钢琴,刚开始非常有热情,可是慢慢觉得很没有意思,开始不想练琴了。
不久,他上小学了,在小学里有一个音乐班,只拉小提琴,妈妈就让他进入了音乐班。慢慢地他告诉妈妈说:“妈,拉小提琴比弹钢琴有趣,因为我发现拉小提琴是有伙伴的,是有一个乐队的。”
慢慢地,他觉得在学校里拉小提琴已经不够有趣了,因为在学校里拉琴,大家基本上都是在一个水平线上,没有谁走得更快,于是黄老师就开始在校外给他物色一个乐队。这个乐队很特别,它既有演奏音乐的,也有表演音乐剧的,还有做公益的。慢慢地,小儿子在这个新的乐队里交到了朋友,心中有了归属感。他有了用武之地,他可以弹钢琴,又可以演奏小提琴,他慢慢地成长为乐队的首席,然后又开始练习指挥,他还是音乐剧的独唱演员。
就这样,黄老师的小儿子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在这个乐队,成长到十八岁,从乐手到独唱,再从指挥到公益的领导者,他慢慢地在这个有归属感的小乐队里,和乐队一起成长。
所以黄老师说,陪伴孩子学艺一定要借力,要借伙伴之力,也要借集体之力,当孩子学习时,有了伙伴,就会觉得练琴不是那么难;有了伙伴之后,他会觉得练琴不那么枯燥。他也会有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越做越好,能够在舞台上被别人聆听到,同时也能够有发挥的余地。
一个人练琴虽然离音乐很近,但离音乐带来的乐趣却很远。黄老师建议各位家长,如果孩子爱音乐,一定要为他找到一个归属感,给他一块土地、一个舞台,这样他才能坚守自己的兴趣,内心才能充实。
家长要做孩子的伯乐,要关心学习落后孩子,做智慧的家长,同时,要用好第三种力量,这是一种一种全新的养育理念,帮助家长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靠一个妈妈或者一个爸爸养育出来的,巧用第三种力量也是一门技术活,作为父母,提高自己能力,把可以影响孩子的人和事物带到他的生活当中来,把这些事情慢慢地升华。(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