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供职于县级“二甲”医院针灸科的医师,能经常应邀参加国内乃至国际高级别针灸学术交流会,这在基层医疗机构是屈指可数的,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合阳县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导师郑英斌。
郑大夫是祖孙四代中医世家,也是我国著名国医大师郭成杰、孙仁民的得意门生。他自小受祖父、父亲的熏陶,爱上了中医,并随之在针灸临床一线潜心钻研,苦苦探索了50个春秋,在临床工作和实践中,将传统针疗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针灸与患者病情相结合,针灸与药治相结合,既不失传统针法,又不拘泥于旧的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总结中提高,形成了一整套独道的针疗手法。其医术精湛,针艺独特,医德高尚,名声海内外。
初识郑大夫是2000年9月。妻子突发脑溢血住院,待病情稳定后施行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院的特色治疗手段针灸康复就派上了用场。针灸科资深主任郑英斌每天上午八点就会准时来到病房给妻子针灸。他手法娴熟,一手拿着药棉在局部消毒,一手找准穴位准确进针,在进针的同时察看妻子的表情变化,询问行针的感觉。妻子的头部、颈部、肩部、腿部像“刺猬”一般扎满银针。可是一个多疗程过去了,病情似乎获复不明显,身体右半轴仍然不听使唤,躺在床上肢体动不了。看到妻子痛苦的挣扎和无耐的神态,我的心里也毛燥着急:“郑主任,总不会瘫到床上吧?”他神情严肃并带着肯定的语气告诉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心情急不得,刺激穴位、疏通经络、康复理疗得有个过程,你要相信国粹医学的神奇效果,她会站起来的!”约莫个把小时之后,郑大夫前来拔针,妻子的右手无意识地举到头顶挠痒痒,瞅见妻子的举动,我惊奇得瞪大眼睛,语无伦次地大喊:“郑,郑大夫,你快看!她……”随即两眼一片模糊。郑大夫当即眼圈潮红,但脸上却笑开了花,伸出大拇指夸奖妻子:“大妹子,你非常争气,也太给面子了,向你表示祝贺!好好配合,树立信心,再扎一个疗程,咱到户外溜达去!”
国粹医学博大精深,临床医学没有止境,治疗效果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郑大夫不断去省级知名医院学习深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虚心向专家学者、行家里手请教,取真经学绝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针法疗法,受到社会的认可,患者的高度信赖。他针对针灸的常见病,疑难病的临床表现及工作实践,经过认真总结,详细归纳,先后撰写出20多篇医学论文,在《中国针灸》等学术杂志刊登,特别是《皮三针疗法》的论文,获得日夲、朝鲜、美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学者的赞誉,认为是世界针法的新突破。他先后当选为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器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91年10月,参加了世界针联委托中国针灸学会在中国北京召开的国际针法灸法现场交流会;1993年10月,赴日夲参加第三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开创了合阳县科技人员赴国外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先河;2018年应邀参加陕西省医疗学术年会暨长安针灸高峰论坛,在大会上专题作《孙仁民针灸名家临床特点分享及温针灸器的研发应用交流》。
“一针二灸三吃药”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灸就是用燃烧的艾绒等药物熏烤穴位。传统灸法传热快,时间短,作用受局限,不易控制,贴近穴位会烧伤皮肤,远离穴位又难以达到治疗效果。他在长期的临床和工作实践中反复琢磨,在自己身上做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研制出一种简单易行的可控制器,再在可控制器中间打一个圆孔,让银针穿过小孔刺入腧穴,燃烧的艾绒烤热银针,艾热通过银针传入病灶,达到针灸的效应。这种灸器集针、灸、药于一体,有保持恒温、控制外泻、操作方便的特点,弥补了传统灸法诸多缺陷。最终发明了“郑英斌温针灸器”,获得国家专利,获得陕西省第三届科技成果银质奖,这项发明专利由广州海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受到国内外针灸界的喜爱,被公认为是对传统温针灸法的改革和创新。
郑大夫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还有一颗仁慈的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用一根根银针解除了患者的病痛,同时想尽办法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早些年的一个大年初一,人们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之中,县城附近一名叫王玉梅的五保老人,突然左侧肢体感到麻木,左手瘫软,卧床不起,村里的好心人将老人送到中医院针灸科。郑大夫知道后立即放下饭碗赶到科室,接待了这位特殊患者,及时认真检查,详细诊断,待确诊后用针灸配以少量中药治疗。因老人住院期间没有陪护人,郑大夫有空就陪老人拉家常解闷,在自己家里为老人端来水饺及可口的饭菜,拿来日常生活用品……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老人肢体得到恢复。得知老人实际困难缴不起看病钱时,他说:“医院虽然不是慈善机构,但救死扶伤是医院的服务宗旨,是医者的天职,像这样受政府供养的孤寡老人患病,我们应该关心她,让她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他毫不犹豫地免除了其全部针灸治疗费用,并主动要求在自已当月工资中扣除。王玉梅老人心怀感激之情,用捡破烂卖的钱特意制作了一面绣着“德高艺精”的锦旗,深表感谢!
新池宋家庄村雷老汉来中医院看病身上只有30元,除去门诊检查费用所剩无几,得知雷老汉家境贫寒,郑大夫用三个疗程治好了他的病并垫资200余元。相隔几个月后,老人的儿子从外地打工回来专程前来道谢!2021年元旦刚收假,中医院刘副院长给郑大夫发了50元红包,并在微信上发来一张拄双扶拐杖年轻人的照片,还附言:“郑老师,照片上的年轻人说他欠你的钱,感谢你对他的特殊关照。”郑大夫深感纳闷,心里犯滴咕:“我不认识此人,不记得此事,更不能收红包!”刘院长见到郑大夫说:“我是下乡巡诊时遇到此人,他说几年前到针灸科看病钱不够,你给了他50元,事后忘了要你的电话,此事拖了五年……”。
2016年7月,患者刘玉兰腰部不慎外伤,骨伤科行腰1骨折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小便仍然困难,并导致肾积水。省上一家知名医院建议作膀胱造瘘手术,但此类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花费多。郑大夫则建议用针法灸法治疗并获得成功,仅用三个疗程使患者痊愈出院。2020年11月下旬,郑大夫应邀赴海口参加“中医针灸申遗十周年特别活动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2020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他在大会上发表了《温针灸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论文,文中患者刘玉兰之典型成功案例,受到与会者的充分肯定。
郑大夫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他不仅在针灸界有非凡的建树,而且对胆结石、胆囊炎、小儿麻痹、缺乳症、小儿遗尿、风湿症等,有独到的治疗方法。至于为多少名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为多少名患者垫钱解难;拒收多少名患者的“心意”;收到过多少面锦旗、多少封感谢信,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也没作过统计。他秉承着:作为一名医者,要格守职业道德,身怀仁爱之心,用自己的医术为患者造福,只要患者认可,就是对他最珍贵的奖赏。他用一根根银针,一柱柱艾绒,从一名英俊青年“扎”到暮稀之年,如今七十多岁的人了,每天仍然精神饱满,穿着白大掛坚守在临床一线,默默地无私奉献、发挥余热。每当路过针灸科门口,总会看到许多等候治疗的患者,总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不遗余力支持年轻人的工作,手把手面对面给徒弟传授工作经验,弘扬国粹医学,为医院培养后备梯队人材,被大伙尊称为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位患者特抒诗一首以此表达对郑大夫彰显人间大爱的赞赏:“飞针弹指展奇功,妙手回春络道通。津血共融扶正气,脉经互畅送新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