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我们要对生命保持好奇心,那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我们太容易被情绪所影响,进而做出冲动地决策;
2. 我们更喜欢追求安全感、追求即时满足、追求本能地,简单地处理问题,进而忘了目标,丢了思考;
3. 充满好奇心的意义或许是提醒自己:世界很大,我们需要用一颗探索的心面对生活。探索真相地过程,足以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
彼得德鲁克强调“任何决策都须有效”。决策是否有效,跟决策背后的逻辑是否是事实,是否经得起推敲息息相关。决策地目标是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明智的决定。
那如何保证我们了解的事情是事实和真相,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事实地呈现呢?
带着这些疑问,通过读《批判性思维》一书,书中提到:认知偏差是导致我们冲动决策的重要原因。何为“认知偏差”,也是我们常说的“误判心理。”是指我们通过思维惯性,本能地、简单地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判断某人观点时,我们的思维更倾向于“我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而非此观点是否合乎逻辑。”
认知偏差能轻易地对我们产生干扰,进而导致我们错误地做出决策。因此,了解认知偏差,能帮助我们更加理智地决策。
常见的认知偏差有:
1. 可得性启发:人们无意识依据提及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地可能性。例如:看到新闻多次报道坠机、虐童新闻,认为这类时间发生的频率很高。但事实上如坠机的概率远低于其他出行方式。
2. 信念偏差: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推论过程的正确与否。例如:所有的狗都是动物,德国牧羊犬都是动物,因此,德国牧羊犬是狗。按照这个推理逻辑,那么也可以得出“猫是狗”的结论。虽然“德国牧羊犬是狗”结论是对的,但推理过程显然是错误的。
3. 从众效应:下意识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想法靠拢的倾向。是认知扭曲背后威力最强其中一个。例如:只要让顾客相信很多人在买他们产品,销量就会增加。
4. 消极偏见: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使得我们大脑对负面信息比对正面信息更敏感活跃。
5. 损失规避:人们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厌恶损失)。
例如:即使节约相同数目的钱,人们更愿意在购买不贵物品时为了省钱而不厌其烦。如买一只原价25元的笔,如果省10元;另外一件500元的衣服,同样省10元。我们更愿意选择前者。因为我们认为前者如果不买,损失的更多,哪怕节约的钱相同。
6. 圈内偏见:对于属于与自己不同社团、教派、国籍、区域不同的人,更容易形成负面意见。例如:22个互不相识的男孩随意分成两组,当竞争关系产生时,各组组员们都展现出对对方的敌意。说明他们已被圈内偏见控制。
7. 基本归因错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圈内人与圈外人的行为。例如:我们常把圈内人的成功归结于勤奋努力,把失败归结于天公不作美。对于圈外人,他们的成功多半是运气好,而失败多半是因为自身的缺陷。
8. 服从权威:只听从权威指令的倾向。
9. 过度自信效应:过高估计自己对于问题答案的正确性概率。例如:某节目中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时下一位偶像,但当得知被淘汰后,他们震惊的说不出话。
10.高于平均水平倾向:人们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要更足智多谋或有更好的驾驭能力。例如:在一项调查中,超过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考能力在全班前10%。
11.锚定效应:如果先让人们写下社会安全号码的后两位数然后让他们对葡萄酒模拟报价,那些安全号码数字大的人报价就高。这种现象被称为“锚定”。例如:当我们被引导到思考较大的数字时,我们的思想就被“锚定”在大数的范围内。
12.道德主观主义:在谈论事物的道德属性时(评价好坏),所有的断言就存粹是主观的。“世界上的事并没有好坏之分,是人的想法做了这样的区分。”
13.完美主义谬误:认为要么做得完美无缺,要么干脆不做。
14.毒化井水:援引某人缺点、前后不一等以使人拒绝他的观点。
15.错误举证责任:把举证责任错误地分配给争论中的一方。例如:刑事法庭上,由控方证明被告有罪,而被告不必证明自己无罪。只需证明控方的有罪证明不成立。
16.划界谬误:在无法划出一条精确的界限时,却要求在某个范围内或连续体中找出划界点,通常发生在把模糊概念当城精确概念的时候。例如:警察用警棍多次殴打某人,因为不能指出具体哪一次殴打是滥施暴力,就说明一直都没有滥施暴力。
关于认知偏差的其他案例:
某机构通过阅读申请者的个人简历来评估候选人的工作能力,申请者的简历被夹在笔记板上呈现给实验参与者。一些笔记板较重的人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上诉情况很显然被完全无关的物理暗示所干扰。
如果有人邀请我们去高端餐厅吃饭,我们会期待一次不错的晚宴。但如果那个人改成去低端餐厅,就算两地的食物完全一样,我们还是会犹豫。
我们总被各种认知偏差所迷惑,那如何辨别真伪?作者认为:如果你相信某事为真,而且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了它的真,而且没有理由认为你是错的,那才可以断言:确实为真。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考,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我们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但是,它能帮助我们识别不好的理由。是走出思维误区的开端,也是不断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我们在面临选择和决策时,多问问自己:目标是什么?决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依据是否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是否还有其他答案?只有聚焦目标,不断地探索,才可能突破惯性思维,找到真相。
曾听过一个笑话:某天一个女孩跟男孩表白说“我喜欢你。”男孩问女孩:“这是事实吗?你有哪些证据?”看完这篇文章,不禁问自己:这到底是一则笑话,还是哲理呢?
写于:2018年7月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