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没有检测仪器,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没有检测仪器,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作者: 乐植阿兰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19:07 被阅读0次

    今天开始,跟着中医老苗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课是“病和症,中医的疾病观”,就是要弄清楚中医怎么看病的。

    为了加深理解和记忆,记录以下学习笔记。这笔记是我通过先预习学习老师的文章,听老师讲课后,以老师的材料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理解而撰写的,最后再总结重点知识,并进行记忆(今后的相关学习文章均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扁鹊多次看出蔡桓公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每次均告知蔡桓公要治疗,但蔡桓公都不以为然,最后病入膏肓,回天无力。那扁鹊在没有仪器借助的情况下,怎么知道蔡桓公的病和各阶段疾病进展情况的?

    其实,扁鹊就是通过观察蔡桓公身体情况知道的,是通过司外揣内来判断蔡桓公的疾病,司外揣内就是通过外部体表特征的变化来分析内脏的变化,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司外揣内是中医临床的思维特点。

    国医大师孙光荣说过,司外揣内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由外在的体征、症状,揣测内在的病机变化。司外揣内使得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灵枢》有:“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即“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看病人的面部五色清浊就知道病在哪,听声音就知道病在哪个脏腑,诊脉就知道病是怎么来的,结合四诊来判断疾病在哪个脏腑及虚实。

    中医看待疾病的方式,是司外揣内,从整体角度考虑辨治疾病。西医是认为这个病人得了什么病,中医思维是什么人得了什么病,也就是这个病得在什么人身上,中医的疾病观,一定是病加人,病属于什么类型的、处于什么阶段。

    比如肥胖,对于中医来说,不但要知道肥胖,还有知道虚胖还是实胖。如果是实胖,就可以用健脾化痰祛湿就好,可是如果是虚胖,如果还是这个治疗方法就行不通,必须要补气才有效果。也就是同一种病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就是同病异治。

    还有就是异病同治,如过食生冷导致胃炎和血管神经性头疼,都用吴茱萸汤。原因是从中医的角度讲,这两种病辨证后是同一种证候,均属于肝胃两寒,阴邪不化,阴寒邪气上逆,这叫“异病同治”。这就是中西医看病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

    中医通过“四诊”法判断疾病后,又怎么治疗呢?中医的治疗是一种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思维模式。

    “辨证论治”,首先需要明晰症、证、病这几个概念:

    症状是一个个的点,如头疼、怕冷、恶心等;

    证,是把内在相关联的症状分析、归纳、总结,概括成证,证相当于数学里的线段,由点构成。

    病由不同的的证候构成。

    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


    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论治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运用同一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辩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检查所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人患有何证的过程。 中医的很多病名和症状是一致的,比如患者症状是下肢水肿,疾病诊断就是水肿。

    有些病名和症状不一样,比如患者有发热、恶寒、无汗,周身酸楚等症状,中医诊断就是感冒。

    先定了病名,然后对四诊检查所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人患有何证,这就是辩证。

    患病的过程中,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包括疾病的自然转变和经治疗的转变。如水肿开始可能是风水泛滥证,久治不愈可能就会变成脾虚或者肾虚证。

    当然,临床上也会出现无症可辩,无病可辩的情况。比如患者仅仅是体检发现尿路有结石,没有任何症状和不适,中医可以采用温阳活血、排石利水法取得良好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检测仪器,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ti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