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篇】第六章:可怜的“悠然心会”

【第三篇】第六章:可怜的“悠然心会”

作者: 费蜡斋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17:36 被阅读0次

    于丹在即将结束本篇的时候,继续犯起知识性错误。

    先是“三界”。于丹如此解释“三界”:“三界是什么?前生,此际,来世。”并说:“只要你眼里的事化不开,心里成天牵挂着,你就会把前生来世、上辈子下辈子都抵押进去。”仿佛“三界”真如于丹所说似的。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佛学的“三界”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从哲学意义上说是佛学对万物认识的三个层次,表现在意识上就是三个境界,其划分标准是处理与万物的关系。“欲界”是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依赖,俗家之人都在此界;“色界”高了一个层次,可以叫做“无欲界”,是对物欲的一次摆脱,但仍不能超出对五欲的牵挂。佛家说“色界”是“凡圣分居地”,有一定佛学修行的人居于此界;而“无色界”,就是彻底摆脱了一切形色物质的牵挂。是佛学修行最高的人所居之地。至于后来佛学发展为佛教之后,“三界”就被物质化、神秘化了,不在此讨论,但也不是“前生、此际、来世”;另外,道教(不是道家)也有“三界”,是指“天地人”三界,也与于丹所言不同。

    其实,佛学的“无色界”这个层次,倒是与庄子学说里的“逍遥游”有几分相通之处。无论佛学还是庄学,在最高境界上都摆脱了与万物的任何牵连,成为独立性的万物之一。佛学所说的“即于是处入某空处”,与庄子讲的“无何有之乡”,何其相似乃尔。故有庄学开禅宗之先一说。当然,于丹对于庄学和佛学都是胆量大于知识的。

    再是“道法自然”。我先看于丹对“道法自然”的说法。一,“道法自然,就是让我们的心感受天地之气。”大略就是“感受大自然”;二、“道法自然,就是鼓励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的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的心智。”言之无物,不知所云;三、“道法自然,就是让你无处不看见。”不知所云;四、“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之中皆是道理。”大略就是“自然界中蕴涵着道理”。

    虽然于丹的语言风格有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特点,搜集了这么多关于“道法自然”的直接说法,于丹也没有给我们讲出个所以然来。但通过“感受天地之气”和“自然之中皆是道理”来看,她把这个“自然”当成了“大自然”却是肯定的了。于丹理解的“道”就是“道理,于丹理解的“自然”就是“大自然”。所以才把“道法自然”当成了“自然之中皆是道理”。可是那个“法”字呢,怎么又丢了?也正因为这一点,就可以确定于丹根本没弄明白什么叫“道法自然”,用些华而不实的辞藻搪塞了半天也没说出个“一二三”也就不奇怪了。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原文是这样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很明显了,“天地人”都是自然界的构成部分,与“大自然”为从属关系,怎么能够并列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自然界”已很明了。那么老子说的“自然”是什么呢?其实这个“自然”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状态的描述。“自”就是本身,“然”就是如此。“自然”就是“本来如此”、“自然而然”,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也就是“道”本身,或者是“道”的常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本当如此,必说效法的话,也是效法自己。所谓效法自己,其实就是无所效法。

    佛学也有个类似的说法可以相互参考理解,就是“法尔如是”。“法”是指佛学诸法,这些“法”看起来有所不同,但都“如是”。这个“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的“是”。《国语·楚语》中有“王弗是”,这个“是”和注为“理”;《荀子·劝学》中有“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这个“是”注为“正道也”。可见这个“是”也就是“道”,也就是“自然”。佛学的“法尔如是”翻译出来就是:“诸法都是符合道的。”

    于丹还用东郭子与庄子谈道的对话来诠释她所理解的“道法自然”。东郭子问庄子道在何处,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要庄子说出个具体处所,庄子便从蝼蚁、稊稗、瓦甓甚至说在屎溺里。很明显庄子讲的就是“道无所不在”的意思。而于丹从这个故事得出个结论来:“其实,如果我们真正看懂这段对话,我们会明白,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之中皆是道理。”说“自然之中皆是道理”就已经偏离了,这个对话也毫无涉及到“道法自然”。于丹的“心得”能力总是让人惊讶。

    于丹由此还得出一个“天地无处不在,所以道无所不在”的“于丹心语”。这是一句非常费解的话。“道无所不在”是对的,但和“天地无处不在”有什么因果关系呢?而“天地无处不在”又是什么意思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向一位网友请教。他说:“可能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看见天和地,所以说‘天地无处不在’吧。”我说:“那北半球的人都可以看见北极星,是不是可以说“北极星无处不在”呢?”他说:“那就可能是说道也在天地之中,而道又无处不在,所以天地无处不在吧?”我说:“恐怕不能这么推论吧。道也存在于西瓜中,道又无处不在,能够说所以西瓜无处不在吗?”况且,天地之外还有物质的,那么天地也在天地之外吗?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这位朋友问:“这是谁说的啊?”我说:“于丹啊,在《于丹<庄子>心得》里,还特别标为‘于丹心语’呢。”朋友说:“这就好解释了。”我问其故,他笑说:“谁不知道于丹经常不知所云啊?”

    文章的结尾处,于丹说:“当庄子逍遥游的时候,又有多少心灵真正得到自由的长空?真正有几个人能够与他的天地精神共往来呢?”于丹再次提到“逍遥游”,并且说“在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我们觉得必须澄清的是:庄子开创的“逍遥游”的概念,是一种极端自由的目标,除了寓言中的神人,没有任何人可以做到,庄子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先秦时期没有,至今乃至未来都没有人能够实现“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一种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就是“无限大”。

    最后于丹说:“当我们阅读《庄子》,每一个人有了拈花微笑时的感悟;当我们徐徐合上一页,感到悠然心会的时候,庄子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读到这里,我有点可怜于丹。一个连庄子思想皮毛都没有领会的人,一个夸夸其谈而又谬误百出的人,竟然能够自以为得之地悠然心会而不知其错!

    当《庄子》遭遇于丹,当于丹自以为得之的时候,庄子的价值就真正地被彻底矮化和歪曲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篇】第六章:可怜的“悠然心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to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