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下(2)
四、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问孟子:请问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和人交往?孟子说:恭敬的态度!万章又问:反复拒绝不是恭敬的态度,这为什么?孟子回答:尊长赠送东西给你,你问他,你的这个东西怎么得到的?符合道义还是不符合道义啊?搞清楚以后才接受,这当然是个不尊重人的态度,所以我们不能拒绝尊者的馈赠。
万章又问:那么我们不直接说,而是在心里拒绝他,自己对自己说,他的东西是以不义的手段,从百姓那里夺来的。然后编造一个别的理由拒绝,这样不可以吗?孟子回答:如果他和我的交往符合道义,行为上也符合礼仪,即使是孔子也会接受这样的馈赠的。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万章进一步追问:如果现在有这么个人,在其它地方做强盗获得了财富。然后来到我们这里,和我们的交往符合道义,馈赠给我们东西也符合礼仪,难道我们也可以接受吗?
孟子回答:这个当然不可以。《尚书康诰》有写:凡是杀人越货,残忍到不知死活的地步,那是人人得而诛之。就是说不需要再做教育,就可以杀掉这样的恶人。从夏朝到商朝,再到周朝一直是这样的,现在更是这样,怎么可以接受这样的人的馈赠呢?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万章又问:现在的各国诸侯,都是像强盗一样在掠夺他的人民。一旦他们以规范礼仪来接待君子,君子就接受,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反问:那么你觉得如果真正的王者出现,他会把现在的这些诸侯全杀掉吗?还是先教他们改正,不愿意改正的才会被清除呢?
我们有时候说诸侯是强盗,这只是个比喻而已,因为他们收取了过多的税赋,如同强盗抢夺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孔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国人进行猎较,孔子也会参加,猎较都可以参加,何况是君主的赠予。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万章问:那么孔子之所以出来做官,难道不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吗?孟子回答: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万章问:他的理想和这猎较有关系吗?孟子说:孔子首先登记造册,详细列明祭祀的器具,不再以四方贡献用在这些祭器上。
万章问:为什么不离开?孟子说:还是希望有个开始,如果顺利开始,而且充分说明可以进行下去,但君主还是不予采纳,然后才会选择离开,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地方,让孔子停留超过三年的。
孔子做过的官分为三种,可以借以推行大道的,可以遵守礼仪的,可以得到尊重的。季桓子执政鲁国,是第一种,卫灵公严格遵守礼仪接待孔子,是第二种,卫孝公以国君养贤之礼对待孔子,是第三种。
五、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孟子说:儒士出来做官,不能是为了挣钱,当然有时也可以是为了挣钱;这就如同娶妻是为了延续血脉,而不是找个人照顾自己的生活,虽然有时候也确实有这样的因素。
那么如果做官是为了糊口,而不是实现自己的理想,那就应该做一个卑贱的小官,领一份微薄的俸禄。而不应该占据高位,拿着丰厚的俸禄。怎么样做到辞尊居卑,辞富居贫呢?比如看门打更的小官。孔子曾经做过仓库管理员,他说,帐目算清楚就好。他也当过林苑官,他说,牛羊茁壮成长就好。官阶低下而妄议大事,其实是一种罪过,反过来占据朝堂高位,而不得实行仁政,这更是一种耻辱。
坚持原则与灵活权变的经典!我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一个坏的朝廷服务,那就做一个小官,领取基本生活费。第一,你确实不是为了发财。第二,确保你没有助纣为虐。
六、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万章问:儒士不得寄食于诸侯领取俸禄,这个是为什么?孟子说:因为不敢。诸侯如果失去了他的国家,在他投奔的那个国家里,领取固定的供给,这是符合礼制的。而儒士也这样是不行的。
万章又问:那么君主馈送给他,能接受吗?孟子说:能接受,万章说:那又为什么呢?孟子说:君主对于普通百姓,本来就有周济穷困的义务。万章说:为什么周济就可以接受,赏赐就不行?孟子回答:因为不敢。
这个和为了糊口做个小官是一个意思。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万章问:为什么不敢?孟子说:即使是看门打更的小官,也都有足以养活自己的俸禄,没有职务却得到君上的赏赐,这是不恭敬的举动。君主的馈送,就可以接受,但可以一直这样吗?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多次探问,多次送给他鼎肉。子思对此很不高兴,最后一次就干脆就让使者在门外,子思北面拜谢拒绝了鼎肉。他说:看来以后缪公是把我当作犬马一样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万章说:那么国君如果想奉养君子,到底应该如做呢?孟子回答:要以君主的名义正式颁布命令,君子再拜稽首然后接受。在此之后,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按时奉送粟米、肉食等,不需要君主每次来下命令。
子思觉得为了这点鼎肉,自己感恩戴德地屡屡跪拜,这根本不是奉养君子的正确方式。尧对于舜,首先让自己的九个儿子跟随舜,又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官员以及牛羊仓廪齐备,奉养着舜生活在畎亩之中,然后才推举他登上王的位子。所以说尧奉养舜才是王公对贤者的尊重。
真正的养贤必须有足够的尊重,不能是做做样子。
七、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万章问:“请问不能会见诸侯,这到底是根据什么道理?孟子回答:在国都的臣民叫市井之臣,国都以外的臣民叫草莽之臣,但都称之为庶人。庶人没有被正式委任为官的,按照礼制的规定,是不能会见君主的。
万章又问:如果是庶人,那么君主可以召他,派给他杂役事情做,这样他反而可以去见君主。但君主只是想见一面而来召见,到反而不能见,这是什么道理?庶人听从君主召唤去做事情,这是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不是做事的会见,就是不符合行为规范了。而且君主为什么要见这个庶人呢?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
万章说:因为这个人知识丰富,因为这个人品德高尚。孟子回答:如果因为知识丰富,那么天子还不召见自己的老师,何况诸侯,如果因为他的高尚品德,我则还没有听说过,君主可以这么地召见他。
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
当年缪公数次和子思会见,有一次他说:古时候大国的国君,会把儒士当作朋友,你觉得怎么样?子思很失望,说道:我听到的是这样的,君主是以侍奉的态度对待贤明的人,那里能是以朋友的态度。
而且论地位,你是君我是臣,我不敢与君主做朋友,论品德,你应该侍奉我,怎么能说是朋友?大国的君主希望做子思的朋友,尚且做不成,更何况简单召见?
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齐景公曾经在打猎的时候,用旌旗召见虞人,虞人没有去,齐景公几乎把他杀了。他是志士,不怕藏尸荒野;他是勇士,不怕丧其头颅。孔子为什么这么称赞他,就是称赞他拒绝了不按礼制的召唤。
万章再问:那么到底应该以什么召唤虞人?孟子回答:以皮冠。礼制规定用旃招庶人,用旗招士,用旌招大夫。以大夫的礼节招虞人,虞人宁死也不敢前往。那么以士的礼节招庶人,庶人敢去吗?更何况你说的这个是以对待不贤明的人的礼节,去召唤贤明的人。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如果想见贤明的人,却不按礼节行事,就如同请我去你家,却把你家大门紧闭。义就如同道路,礼就如同大门,只有君子可以经由的路,出入这样的大门。《诗·小雅·大东》周的道路,平直如箭,君子们所走的,也是普通人效法的。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万章问:孔子说过,君命召见,不等车驾准备好就马上走,难道孔子这么做错了?孟子回答:孔子当时是有官职的,讲的是做官的时候,君主召见的行为准则。
看上去这些都是读书人的矫情,但仔细琢磨就知道它的必要性。真正的大臣不能是君主的奴才,尽管君主可以另有一些人做他的奴才,但治理国家的,还是必须请这些保有自己尊严的士大夫。这样的士大夫在关键时候,是可以纠正君主的错误的。后世那些奴才式的臣下,最多不过是来一些提醒式的劝谏。
八、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好人,在你的这个乡村,就结交你这个乡村的好人,在你的这个国家,就结交你这个国家的好人,在全天下的范围内,就结交全天下的好人。
如果这个还不够,那就琢磨一下古代的人,读读他们写的诗,读读他们写的书。如果不能判断他们的对错,就参照一下他们的那个时代背景。这个就是崇尚结交朋友。
斗争哲学的弊端在于,我们为了斗争的胜利,往往要除掉敌方的“善士”,鼓励对方多出一点坏人。但胜利后才发现,这个世界可能会坏到无法拯救的地步。
而这种善士与善士为友,且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健康社会。
九、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齐宣王为怎么样做好一个卿。孟子反问:大王问的是哪一种卿?齐宣王好奇地问:卿难道还有不同的标准吗?孟子回答:是的,有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不同的两种。
齐宣王继续问:那么贵戚之卿该如何?孟子回答:君主如果有大的过错,就要极力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的,就更换掉你这个君主!
齐宣王脸色大变。孟子赶紧说:大王你不要这么诧异,你问我怎么做好臣下,我不敢不如实告诉你正确答案。齐宣王脸色稍微温和后,又问异姓之卿将会如何。孟子回答:君主有过就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的,则会选择离开。
儒家所谓以孝治天下,是贯彻到具体事务的不同处理中的。所谓贵戚之卿,是有血脉关系的,这种关系不是可以一拍两散来结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