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个课稿
鸭梨山大,我该怎么办?
你会莫名烦躁吗?你会莫名失眠吗?你会莫名失去方向迷茫吗?那是因为你的鸭梨山大。压力太大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下,身体会调动大量的能量转移到应对紧绷的精神,还会出现应激反应。久而久之,变成一种精神内耗。
那压力一定是坏的吗?其实不一定,压力就像一个小怪兽,看我们如何看待它,管理它,管理得当,它是我们前进的推力,反之,它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上还需要再改。
练瑜伽一个月体重没减,柔韧性增加了,感觉身体更结实了。
这是循序渐进的结果,一点一点加砝码,会更有动力去做一件事;这是坚持的力量,一天一天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生。
假期收获多多。

一本书中的研究成果:
从最有效到最无效的学习条件是:
1.通过大声朗读来学习。
2.通过听自己读的录音来学习。
3.通过听他人的录音来学习。
4.通过默读来学习。
的确,大声朗读调动组合多种感官学习,多管齐下,学习效率更高。
教师心态对学生的影响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有一位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得到低分(65%),见习教师会如何看待学生的能力,如何回应这位学生。
如果将教师心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心态,一种是固定心态。那么固定心态的教师有1/3以上的可能性会将考试成绩差归因为学生数学学科的能力不足,因此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
固定心态的教师:采取一种以安慰为主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好一点。例如:“别担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数学的。”
成长心态的教师:采取一种以策略为主的方法,包括教会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提升方法,在课堂上提问,帮助学生操练。
实验结果:
1、从教师那里听到安慰的学生其实是非常沮丧的,这些话表明的是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不认可。这样的做法会降低学生的动力。
2、从教师那里得到策略指导的学生能提升学习动力,会预测自己能够通过这些策略在下次测验中取得80%左右的成绩。
我的思考:
身为老师和家长,真的不能轻易地给学生贴标签,或者随意地命名,否则孩子真的会朝那个方向去想,觉得自己真的某一方面能力不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太多的不确定,人都是可塑的,一旦有了动力,或者说内驱力产生行动后,进步是很大的。
相反,我觉得一些积极的命名倒是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激励,我班有一些孩子相当自信,微信名是“北大学子”“清华学子”之类的,我发现后,索性课间就这样称呼他们,其实也是某种心理暗示,他们笑得很灿烂,笑着笑着,就真的去努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