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自以为读了三两本圣贤书就超脱世外了?受了点委屈就是人间失格了?一边自以为自己给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一边脱离群众,甚至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能做到冷眼相看,好一个“渐行渐远”!
真正的那些优秀的有修养的人,同什么阶级都能处的很融洽,上能同教授谈论学术,下能静静倾听父母亲戚诉说家长里短,与人相处温润而又不失礼节。
至少在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而我也一直默默地观察他们并向他们学习。
毛主席一直劝诫学生,不要书读多了就脱离群众,觉得群众太落后了,很多左派青年就是内心瞧不起那些落后的,封建的,腐朽的底层人民,哪怕他们自己也是从底层爬出来的,他们也要坚决斩断同底层的这一联系,并狠狠地唾弃他们,一如曾经人们歧视自己。
现在看过去的回答确实有些尖锐刻薄,向大家说声抱歉。但我发这段话的本意其实是希望大家能思考这种现象的根源,然后去解决它。
因为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做父母的,受制于学识和眼界,和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很难以一个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的行为,同时子女抵触父母的这些行为是正常现象。
我认为仅仅抱怨原生家庭的不足,并将一切归罪于父母这是不合逻辑的。道理很简单——人们只会做处于自己认知内的事。
他们受限于时代,没有接收过良好的教育,更需要子女去逐渐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原生家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是“逃避”两个字就能解决的。
作为子女更应该扮演家庭内“引导者”的角色——即做到有效科普生活常识以及科学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自然能提高自己在家庭内的“公信力”。
当然这种信赖机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前期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在多次正确处理问题后,父母自然会倾向于思考是不是我们错了,儿女才是对的。
人的一生不过数十载,父母把我们抚养大,供我们读书,才有了今日之我们。
如果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我们尚不能接受和包容父母的行为,那么何况他们呢?
有效的交流沟通是拉进人与人距离的金钥匙,可惜大多数人因为种种原因开不了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