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日,本着对“明日再说”的思考。
心里有好多的期许,给自己安排了任务,学习专业知识,坚持每日写作,锻炼情商,按时作息,每天锻炼半小时,每每遇到空闲时间,都被无情的打发掉了,还是狠不下心来好好践行,探究根本,心中总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说“从明天开始吧,今天还没有准备好”。
然而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一是打破习惯有一段痛苦的过程,人的本性不愿面对它,总是逃避,期许待到“东风”来时,顺理成章,不费心力。这一拖就是日复一日,转眼在新公司里年过半载。二是期许太多,心理负担重,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心中总想着干这做那,没有头绪,突然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又觉得做它对自己的效果微乎其微,要不就是开工前先营造舒适的环境,把阳台整理出一块地方,花费了2个小时还不过瘾,再找盆小花放在桌前,思维刚运作10分钟,又想着泡杯咖啡解解乏......这些动作妥当后,一看表,不早了,该去接孩子放学了。
偶然间看到一片文章有句话是这样讲的:“高手是持续性自律,你是间接性自虐。”再想想古典老师说的一个观点“你不是饿,而是馋。”呜呼哀哉,被人剖开来看,不就是这样的嘛。
在网上遇见位大咖,一次交谈得知他每天写作,已经坚持了8年,从不间断。十多年来,每天6点起床,跑步,阅读,写作,工作,直到晚上10点,喝杯小酒睡觉觉。
就是这种机械的,枯燥的日常,支撑了当下的地位。
我问他这种极致的自律是如何养成的?他汗颜的回我,这不是什么自律,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老天,我们无法忍受的人间炼狱,竟是人家的茅屋一角,日常如此,无需动员。
想想那些优秀的人,不都是如此吗?
高手的勤奋和自律,不需要情绪的调动,无需晒朋友圈,不需要自我感动,更不需要自我说服和强迫,自然而然......
反观自己,有时闲云野鹤,悠然南山,有时鸡血满满,踌躇满怀。总是游走于热血沸腾和得过且过之间,然而两种状态的切换是要耗费时间与精力的,自己一天也显得忙碌,反而成了碌碌无为的写照。
看着小肚腩腩,下载了KEEP,购置了战靴,晒了三天朋友圈,然后,没有然后了......
将好久不用的电脑组装好,安装了简书,写了两天,就束之高阁,不知何时,键盘上已经铺满灰尘......
想要充电,花重金买了一堆书籍,半年过后书签只停留在序言......
今天在《得到》上看到有大咖的新课,一时兴起,付费买课,研读了20分钟,身心疲惫,自我感觉今天收获不错,吃把鸡犒劳一下自己......
我们总是在哼哧哼哧的把自己往坡上推,还没走两步,又哗啦啦滚下来,就这样,循环往复,永不止境,我们推了几十年,还是在原地,旁人总是看见我们在推,连同我们自己都承认从未停歇,但没有什么卵用。
这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那璀璨的烟花,一种是幽静的流水,前者短暂绚丽,后者涓涓不息。
任何事物都怕“天天”二字。
有人说写作要靠灵感,没有灵感怎么能写出来爆款,殊不知,爆款是你写的千万篇文章之中的一篇,要想持续输出好文章,第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写,写着写着,爆款就出来了,你想靠灵感挤出一篇美文,那岂不是要饿死。大名鼎鼎的村上春树每天4点起床,跑步10公里,写作4000字,十几年时间,雷打不动。
有句话说得好,妓女不能等到有了性欲才接客,作家也不能有了灵感才写作,这才叫职业精神。
量变引发质变,相信恒的力量。
今天就开始,哪怕只写100字,哪怕只跑100步,哪怕每天一个俯卧撑,哪怕只读一页书......先让自己动起来,不要想太多,写着写着就长了,灵感就来了。跑着跑着就远了,身体就健壮了,读着读着就多了,自己也就聪慧了。
我们总是在开始时高估自己,然而又低估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
致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