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印

作者: 张舟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1-28 10:48 被阅读0次

    我这个人说不上勤奋,但还算喜欢阅读。几十年来,基本没有过大的中断。断断续续读下来,也算是读过几本书。有时,偶尔回想读书经历,竟然能隐隐约约辨识出几个极轻极浅还歪歪斜斜的脚印。

    我读书很早。以前,我常常为这一点感到自豪,现在想来,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带我开始阅读的第一个人是我的叔叔。叔叔长我九岁,他高中时,我还没有上学。那时候上高中的人实在太少,放假回家,他这个小知识分子好像没有玩伴,便干什么事情都把我带在身边。有时候,我不愿意跟他,他便给我讲故事。叔叔有个小木箱,里面装了三四十本连环画,这些连环画给他肚子里装满了故事。我至今记得,他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大泽乡。年龄稍大,我便不满足听叔叔讲故事,尝试着自己阅读。小学二年级,就可以结合着图画文字,半读半猜,大略明白故事的内容。小时候身体弱,现实世界里常常显得无能,一下子就迷上了这个虚幻世界。看完一个故事,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觉得自己也进到了故事里面,正和故事里的人物经历着新鲜、刺激的壮举。现在想来,过早沉溺在虚幻世界,固然锻炼了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但至少也带来了两个至今也无法改正的严重问题。第一,读书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但现实世界其实无法逃避,逃避只是造成了我在现实世界的无能。第二,由于阅读没有老师指导,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尤其是那时候识字太少,很多字只能靠猜,——后来虽然学会了查字典,但阅读故事的迫切心情,常常让我顾不得查字典——,而猜常常只是根据半边来猜。汉字中形声字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是形声字。直到现在,我常常还会读错字音,就是这种阅读方式的后果。

    阅读渐多,也有收获。第一个收获是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有一个时期,疯狂喜欢读武侠小说。淘沙见金,很快,变成了只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一直为正统人士所不齿。经常在报刊上看到痛批武侠小说,当然包括金庸武侠小说的议论,但我坚信金庸的一些小说称得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写硕士论文的时候,我就把研究金庸小说作为选题。现在,我自己早不读金庸小说了,但仍然觉得金庸的部分小说称得上优秀文学作品,这不是因为对青春的怀念,而是因为这是从自己的阅读中得出的结论。第二个收获是养成了对一些问题穷根究底的习惯。对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我总喜欢搜集更多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有时候自己的结论可能是错的,但是相比相信别人,我还是更相信自己。这个收获可能源于读博期间跟着导师一起完成的国家课题。读博期间,导师想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初步的选题是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创作与修改。为了弄清楚当时的社会环境,导师带着我们看了一段建国初期到文革前夕的《人民日报》。课题申请下来以后,我又承担了部分研究工作,每天阅读那个年代的几部长篇小说,校对每一版之间做出的修改,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解释作者修改的原因。这一段经历,让我对那一个年代的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别人的观点只能丰富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难彻底颠覆我的认识。因此,我后来遇到复杂问题,总是先面对问题本身,然后再参考别人的意见。

    不断的阅读还让我开始关注语言。小时候读书,主要目的是读故事,很少意识到语言的存在。上班后,回家的时候,要在县城换乘一次客车。车站旁有一个租书店。一次等车,我走进租书店翻看小时候看过的小说,突然发现,小时候读的一些作品,语言竟然粗糙不堪,不由很失望地放下了手中的小说。前几天,想弄明白一个著名作家一个历史阶段的几个问题,登陆中国知网搜索资料。发现另一个著名作家回忆这个作家的文章,便饶有兴致地阅读一会儿。文章里有不少干货,叙述也很清晰,令我吃惊的是作者的语言。这个作者是我大学时喜欢过的一个作家,八十年代好几次获过全国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奖。但是现在看作者的语言,觉得实在说不过去。我的语言观非常朴素。我喜欢古人的两个说法。一个是“辞达而已矣”,一个是“得意忘言”,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思想、感情的工具,只要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就够了。在我看来,最好的语言是让人充分了解或者接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忘了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存在。因此,我并不喜欢那些铺张扬厉的文字。但是,和铺张扬厉的文字相比,我更不喜欢没有面目、没有生命的语言。这个作家的语言在我看来就是没有面目、没有生命的。我心里暗自叹气,我原来竟然喜欢过这个作家的作品。看来,不止有人要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都经不起时间的侵蚀和检验。

    检视阅读路上的几个脚印,我意识到阅读给我带来的成长。但愿,在阅读的路上,我还能踩出几个新的、深一点的脚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脚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wv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