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新年,各位看官年纪亦将新增一岁,恰逢今日偶得一篇《礼记》札记,其中谈到“适婚年龄”问题,颇为惊叹,遂翻阅资料以求证,特写此文。 ——题记
《礼记·曲礼》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周礼中关于男子的描述是二十岁成人,并行成人礼,三十岁到达健壮,可以结婚生子。
《礼记·内则》中记载关于女子的描述为“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即女子十五岁成年,并行成人礼,二十岁出嫁,如果有其他特殊情况,可推迟到二十三岁。
周礼中的关于适婚年龄的规定,自然是有依据的,一是人的自然生长状况,二是社会经验积累、智慧总结。最经典的当然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遗憾的是到了汉代,这样优良的传统被丢弃,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从人口政策、思想伦理各方面进行所谓的改革(其实是“强压”),以至于男女刚到成人年龄,就要结婚生子。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瓦解,这样的习俗和规定才被废除。
这种违背人体发育规律的早婚现象,直接引发了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下降。这在考古学研究中已经得到证明,历史文献、学术著作中也有反映。《妇人良方》中提到“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男子三十岁后筋骨以坚,血气稍定,比较不易沉溺美色。果能坚守自己的精气神,不令耗损,把心力用于求学、职业,则修身齐家、立德立业,可望有成。“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
现在我们来看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由于是最早结婚年龄限制,所以没问题)
再来看“晚婚”年龄的描述,“迟于法定婚龄三年以以上结婚者”,即男超过二十五、女超过二十三即为晚婚。(没有强制执行的错误,但不完全合理)
适婚年龄真正要考虑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二是考虑生育年龄(从生育反推结婚时间);三是个人的环境处境。
男女成婚结为夫妻,需要男女在生理发育方面的成熟,也需要在思想智慧、道德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有所学习和提高。
现在来看最佳“生育年龄”的描述:“男女生育的优化年龄组合应是男性比女性大7岁左右为宜。女性的生育年龄在23~30岁之间为最佳时期,男性为30~35岁。女性最好不超过30岁,男性不超过35岁。”
我们惊奇的发现,现代优生学的研究结果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前的古代)的经验总结反倒是不谋而合的。
最沉重的其实是第三个方面——“个人的环境处境”。社会环境如此,使得男女背负了太多压力。区别在于男人的压力是“显性”的,女人的压力是“隐性”的。男人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活该”(所谓的“理应如此”),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几千年下来,估计也习惯了。女人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活该”(女权运动的兴起,为女性赢得了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权利,这当然是人性的解放,合乎历史潮流的)。但是好像有个bug,一个正常接受教育、大学一毕业的女生就已经二十二、三岁了……所以,社会很残酷,留给女生的“准备时间”太短,短到不能用仓促来形容,简直是“灭绝人性”!直接导致一个正常的女人跟男人一起奋斗,几年之后如果不能如意,就变成了……(太痛惜,而无法描述)
世俗的事情就是这么“潦草”,潦草到没人管,没人真正关心,(所谓的家族式关心也成了烦扰)没人关心她们追求的“精致爱情”。有人沉沦、有人放弃、有人坚守……
活在这个世上,需要多大的智慧啊!
所以,我并不会说适婚年龄是多少多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写这篇文章也只是给人们一个参考。终极的原则和愿望是每个人都能感到“身体舒适,心理安适”吧。
2018年12月31日,于杭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