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大概三年级左右,爸爸跟着镇里一些做茶叶生意的老板一起去北京,给他们做会计,所以爸爸会经常说起他这段时间的经历,那时我经常给他写信,所以还有些印象。爸爸说起来都很高兴,他说,一张地图,坐着公交车,一个景点,他就逛一天,所以他说起来如数家珍,但是这些年北京应该变化极大吧。今天中午靠在弟弟的床上,爸爸又再次讲起这段故事,说起什么宣武区文化街,一支毛笔一千的天价,(也许今天就不是天价了,都过去快30年了,我竟然没有带父亲故地重游,甚是有愧啊)。记得有一年姐姐国庆去北京玩,给我带回来一个麦当劳的尺子,也带回来父亲在北京的生活,姐姐说得那样辛酸,我不忍听。还有一年父亲回来过年,应该是坐了三天的绿皮火车吧,皮鞋里的臭气直接把我从睡梦里熏起,把我们小小的屋里熏满。不善交际的父亲,其实赚钱并不容易,也没有大富过,但是他每每讲起这段过去的历史,总是那么地快乐与自豪。
人性总是那样地自以为是,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知道不是来日方长。以前那么多时光刷剧,怎么就没有把父亲讲述的这些故事给记录一二呢?前些天看《富兰克林自传》发现他第一部分讲自己的经历,没有看出什么独特之外,但是他却不厌其烦地和他的子女们讲述他的家族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