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判定从未出过国门就谋划移民的人愚昧无知,现在逃离的冲动不可收拾。不是不眷恋这片故土,而是像柴静说的,当她有了女儿,不是怕死,而是不想这样活。
主要原因倒还不是空气污染和PM2.5。我很幸运,生活在空气尚可的江南小城市十多年,后求学广州,感受着岭南的葱郁和湿热。听交换生抱怨在上海每天起床嗓子痛,到广州就没这毛病了,我还暗自得意。虽然眼见小城车越来越多,楼越来越高,空气确实变脏了,海水还是如十多年初见那样泛黄,但环境污染还没有成为我想逃离这个国家的动因。
更让我害怕的,是看不见的墙。
小半年没有登录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那个社交网站,因为上不去。几个月没有查看Gmail,因为彻底上不去了。我知道总有办法可以上去,但是尝试了几次无果,便放弃了。也不是因为懒,而是心里面选择不做努力。几乎是在用人间蒸发默认,我与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我在墙内,他们在墙外。
至于那些用真心交到的朋友,在我「放风」到墙外相识的朋友,就只能雪藏在心底。等我再次出去时,苦笑一声,或许有些能理解,原谅我的冷血吧。但是关系的维持,依旧需要联系,也许不频繁,但是发自内心的一声问候,恰当好处的一个like,会让对方知道没有被遗忘,我还记得你啊。
互联网,本该是自由的沃土,却筑上了高墙。越来越多的网站被强,怎不让我生气,悲观?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学术研究,都带来诸多不便。而一辈子没见过墙外世界的,还以为这就是该有的样子。很少有人关注国际要闻关心埃博拉,只在明星结婚离婚的微博下吵吵嚷嚷。如果不去日本旅游,不认识几个活生生的日本人,不交几个日本网友,对日本人的印象很可能就停留在教科书和战争片里打鬼子。封闭阻碍交流,阻碍创新,阻碍前进甚至引发倒退,过往的历史重创,难道不该吸取经验?多一些开放,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少一分刻板印象,少一分冲突。
跟其他问题一样,大家明明都看见了。但问题像个烫手山芋,谁也不愿意接的皮球,被踢来踢去。每一方都摊手,一副「我也有难处」的派头。
柴静很伟大。她敢于站出来,大声疾呼,让人关注和正视其实每个人已经看到的问题。当绝大多数人只是戴上口罩,朋友圈里晒张能见度低到可笑的照片时,她像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小孩,四处走访查明真相,最后公之于众。她告诉我们从小事做起,事事关己的态度下,做一件事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和GDP,我们毁灭自然破坏生态,必将付出代价,债终究是要还的。我不确定自己做了母亲,是否有勇气把孩子交给这种环境。洁净的空气,没有墙的网络,从来就不该是奢侈品。我盼望的只不过是,让孩子呼吸清新空气,无国界说hi,健康、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