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个隐形炸弹,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想和人家说话人家还不一定搭理你,敬而远之了......”一说起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长你一言我一语地接话,这些是大家普遍的感受。
“叛逆”这个词总觉得用在孩子身上不太合适,叛逆的意思是指违抗指令,我们理解的青春期叛逆是孩子不听家长话了,或者公开反抗了,他们违抗的是家长的指令。而向一个活生生的人发布指令本身就不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
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伴随对应的问题,孩子走到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让他们感到很多困惑,他们会通过各种尝试去发展和适应,对抗是一种方式,偷偷尝试也是一种方式,关上门自己琢磨也是一种方式,这些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啦!
但是家长们往往停留在既往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中,当这种模式面临挑战被打破的时候,我们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这种焦虑的背后是失控的感觉在作怪:我控制不了我的孩子了,我的孩子不往我预期的方向走了,进而感觉整个生活都失去控制了,这简直糟糕至极啊!
为了孩子自我牺牲式的家长比比皆是,为了孩子放弃事业,放弃自我成长,放弃一切休息娱乐......只要孩子好,家长放弃什么都可以啊!我为了你都可以放弃一切了,我怎么会有错呢?!那么就一定是孩子的错喽,“叛逆”的标签贴上啦!
只不过是自我意志行为的实现在孩子身上受到阻碍罢了!
台湾电视剧《茉莉的最后一天》,故事主人公茉莉是个16岁的女孩, 母亲是留美硕士,母亲为了姐妹俩放弃了事业选择做一名全职妈妈,她把自己内心成长的缺失寄托到孩子身上,反复强调是为了孩子而放弃了教授职位,想让全家人知道她为家庭做出的牺牲。
她监控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为她们额外安排了数不清的补习班,孩子们每天除了学习没有其他活动,她以爱的名义让茉莉不堪重负,最终茉莉患上了抑郁症跳楼自杀。自杀前她向自己告别:“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直到妈妈读取了茉莉的记忆,才意识到自己是杀死女儿的凶手。每个孩子都是爱妈妈的,他们怎么忍心伤害妈妈,所以要努力做到妈妈希望的样子妈妈才会开心,一部分孩子选择了妥协、顺从;另一部分选择了对抗,并在对抗中放弃了自我。
孩子的人生不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也不需要为了孩子全盘牺牲,我们只是刚好有机会并肩行一小段路, 帮助彼此探索未知的人生,我们告诉他一朵花的名字,他告诉我们花瓣的背面有一只小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