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过去了一半.而所在的产品线终于发版了,历时一年.这让我想了很多——在这里也是贴一部分上来.
1.发版的想与思
1.1资源调配
就先说资源(特指人力)的调配问题吧.有时候,开发人员会陷入“追求完美”,因为我们做的是产品,会去追求一些“准则”,比如:
- 高度自动化
- 自愈
但事实是,这些原则就像2/8定律一样,追求那最后的20%往往会让我们付出极大的精力,并且还不一定完全能做到.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叫激荡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四十年,提到:
这种情况下,我想可以用人来完成这些事,让开发点到即止.尤其还顶着发版delay的压力.然我想起了ZStack一直所追求的那些——“xx分钟极速部署云平台、x分钟一键跨版本升级.......”这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追求,也是对于成本上的一种控制.
1.2 自动化测试的重要性
目前的项目中只有白盒测试,并没有黑盒测试.所以导致开发手动验证功能是否work的次数和时间都特别长.这是让人烦恼的——开发嫌麻烦,我嫌人不靠谱——还是那个道理,能让机器做的事情都让机器去做.
但是黑盒测试由于项目进度紧张,并没有很好的展开.在我看来,这在日后必将成为一个问题——单凭人力,是无法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的.一个小小的问题从客户生产环境暴露出来,并让开发进行现场(or远程)支持,有多大的成本,就不展开讲了.
1.3 关注人员成长的同时也要关注项目进度
字面意思.
1.4需求变动导致的当前周期延长
这种情况的发生着实是值得反思的。究竟是当时需求没有很好的评审过,还是开发做东西时没有仔细看清需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也可以检验开发设计的架构是否足够的灵活——如果开发能够面对各种合理需求而“临危不惧”,相信是很有成就感的。
1.5 内核与发行版,Iaas与产品化
作为ZStack爱好者,我所熟知的ZStack的逻辑是自洽的,且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这可能是得益于产品化吧(注意,这里用的是可能。2B产品的形态究竟是怎样的,我觉得我是说不清楚的)。但在开发中,一旦遇到了需求和ZStack定义的标准不相兼容的情况,那是较为痛苦的...因为有些代码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好扩展(比如Identity)。
这让我想到了内核和发行版的关系,内核即核心,发行版则做自己的一些定制——甚至可以定制一些服务来售卖之类的...
说到这儿,我又好奇了起来:隔壁的k8s对于扩展这块是怎么做支持的。之前看技术博客的时候会看到说k8s的扩展性极强balabala之类的。回头有空了就看看吧。
2. 上半年最后的小假期
听起来像是个悲伤的故事。而端午和高考夹在了一起,我似乎没什么想法关注高考作文题之类的了,学生时代对我来说仿佛过了很久很久。
趁着端午,简单的看了一下投资相关的姿势。最终得出了一个让我有点丧气的结论——少花时间在这上面,不值得。 因为我只是个普通人。拿该有的回报就行,如果想赚尽每一分钱,市场上有很多比我专业的人可以教我做人。
假期去了乡下玩,好久好久没有在蛙鸣中入睡了。睡前我看了星星,吹着乡间的风。偶尔还有隔壁家的大鹅在那边叫...勾起了我小时候去乡下“野”的记忆。
某晚我还找到了一个会叫的蛤蟆(然而简书没法贴视频)。
3. 年半的回顾
还是在假期,我回顾了一下自己在年初定的一些目标,诸如学习、投资、健身等。又是一个丧气的结论——我把自己想得太好了。所以,我又认清了自己一些。
另外想提一嘴的是,上个月我把日本变格派经典小说——《脑髓地狱》给看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