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全错
之前在几期节目中引用过王东岳先生的一些观点,机缘巧合之下被拉到了一个《物演通论》同好群中。
昨天早上,群里很热闹,知名的科普作者、“得到名师”万维钢在他的付费课程《精英日课》中发表一篇名为《“递弱代偿”和民间哲学家》的文章,万老师在文章中全面地、科学地批判了王东岳先生的学说:
“递弱代偿”不是真学问,是错误的理论……王东岳全错了……《物演通论》这本书,从小处的论据,到中间的推导,到整个的理论架构,全是错的。
此文一出,众人哗然。
仅仅两年前,罗胖在跨年演讲上向全社会推荐/销王东岳先生的作品,溢美之词言犹在耳;在混沌大学的App里,售价598元之巨的民间哲学课销量秒杀一众商界巨子的致富经……如今竟成了“全错的假学问”?
现实太魔幻了,消费者们需要一个说法。
作为一个好学不倦的上进小青年,两人的课程、文章、书籍我都拜读过。同时作为一个对科哲话题、尤其对官科vs民哲的话题很有兴趣,且小有名气的民间哲学爱好者。我觉得我被选中了,错不了,我就是那个给说法的人。
闲言碎语不要讲,羊肠小道不要走,让我们沿着万老师的逻辑主线拾阶而上。
两个问题
其实从头至尾,我们只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问题一:万老师为「王东岳的理论全错」这个结论提供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本身的可靠吗?
问题二:这些论据可以支持结论吗?如果能,基于何种保证,如果不能,又有什么理由?
请各位牢记这两个问题,与此无关的文字,都是噪音。
1)万老师为「王东岳的理论全错」这个结论提供了哪些论据?
万老师行文讲究,条理清晰,已经为我们归纳清楚了。
首先,他指出了王学说中的三种错误,分别是小错,中错和大错:
小错是一些基本的常识性错误,比如将黑洞当成了暗物质,“这是一个大二学生都不会犯的错误”。
如果小错尚可原谅,中错就直奔《物演通论》命门了。
所谓中错,是指王东岳「递弱代偿」理论与观测事实不符,而且在各种尺度上不符。
未免有人不清楚,我粗略地解释一下什么是「递弱代偿」:
递弱,是指存在物会在演化过程中呈现一种逐渐衰弱残化的态势;代偿,则是存在物借助外部条件对自身进行补足的行为。
所有的存在物都有向着自身结构越来越复杂,对外部条件依赖越来越严重,自身的存在度越来越不稳定的趋势发展。
比如物质界的氢原子比氮原子更稳定,存在时间更长,存在数量也更多;生物界真菌比动物更稳定,存在时间更长,数量也更多。
从粒子到生物,从精神现象到社会趋势,莫不如是。而万维纲一口气举了四例,驳斥了「递弱代偿」理论:
粒子尺度:基本粒子相比原子、分子不稳定得多。“几乎是一拿出来就会衰变,那你说它们是强还是弱呢?”
原子尺度:《物演》中提到「前体元素在宇宙中的丰度似乎总比后衍元素为大」,而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丰度并非严格按照质子数递增而递减,有诸多反例:比如氧(8)有8个质子,它的数量不仅大于质子数更少,理应更稳定碳(6)、氮(7),更是远远大于质子数更少的锂(3)、铍(4)、硼(5)。
“事实是最不稳定的恰恰是某些最基本的粒子,有很多大原子的结构比小原子稳定,有很多分子结构比某些原子还稳定。”
生物尺度:依然不成立。“做过生物实验的人都知道,很多细菌和病毒都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就养死了 —— 根本不如老鼠什么的好养活。”
推广至社会:还是不成立。根据韦斯特那本著名的《规模》,“生物体虽然是越大越不容易生存,但城市是越大越容易生存。”
看,从基本粒子到原子、生物乃至社会,各个尺度上都出现了结构越复杂存在度越高的反例,这哪里是「递弱代偿」(越复杂的对象,存在度越低),分明是「递强代偿」(越复杂的对象,存在度越高)嘛。
万维钢补充道,即便上面这些反例都是个别事件,而递弱代偿反映的是一般规律,这个规律也只是一个完全不值得的写出来的概率问题——“生存依赖的条件越多,存在度就越低……条件多,当然就不容易满足条件”。
言下之意是,递弱代偿的现象是存在的,就和大数定律、正态分布一样,是一种概率现象,属于描述性的知识。描述现象,可以,但你别拿它来解释原理,尤其是别把它推广到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领域,比如精神、社会、商业领域……
"物理定律不能随便用在商业上,生物演化跟公司演化有区别。有时候看似道理差不多,那可能是因为它们背后的数学模型是一样的,但那只是巧合。我现在一听有人把什么“熵”“维度”“信息”这些物理学名词用在商业上就浑身起鸡皮疙瘩……能不能别这样。"
他总结说:所谓递弱代偿,无非是“一句朴素的感叹”和一个“哲学上的大错误”。
读到这段,我替万老师捏了把汗,很担心他也犯了一个大错。
万维钢的“大错”我们后面会谈,集中精神,不要从逻辑的楼梯上滑下来,我们继续看看王东岳大错在哪?集齐这颗大错龙珠,咱们就可以召唤全错了。
大错
大错之一:对演化的错误理解。
万维钢说:“谈论进化论你一定一定要牢记一句话,那就是“演化没有方向”,而王东岳误认为的演化是有其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的,那便是代偿度递增,存在度递减——相较于之前的存在物,后来的存在物的相对数量更少,相对存活时间更短,更新迭代的速度更快,自我意识水平更强。[1]
大错之二:陷入“目的论”
万维钢认为王东岳将无生命的物理都拟人化了,导致整个学说都充斥着基于目的论的前提假设。
“我感觉王东岳似乎认为各种事物都有一种想要弥补自身的残缺、想要取得代偿的意愿。……难道他认为原子自己有“我要生存!”这个想法吗?又或者这只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管怎么说,请注意,没有生命的东西没有目的。”
大错之三:试图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这是王东岳的最大错误。
“这是一种广义的迷信 。所谓迷信,就是“就是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世界上有没有递弱代偿的现象?有。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生命,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根据“小概率”的定义,后面的就会比前面的存在度低。但是这只是非常笼统的概率……”
论据梳理完了,提醒各位注意一件事:小错和中错是在用事实反驳观点,大错是用观点反驳观点,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黑洞不是暗能量」、「氧原子的数量大于锂原子」是关于「是不是」的事实命题,可以通过波普尔所谓的「判决性实验/观察」来裁决真伪的。
「目的论的立场是不合适的/错误的,不应该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是关于「该不该」的价值命题,没人可以无争议地定义什么是「应该之事」,即便是在科学语境下。
比如,在笛卡尔、莱布尼茨乃至牛顿的那里,上帝这个假设是存在的,世界运行有其目的,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们也都试图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他们都做了不该做的事,在“广义的迷信”中创造了今天的知识。
由于反驳起来太容易了,所以大错类目下的三条罪状我们暂且略过。基于此,我们来回答:论证小错误与中错误提供的论据本身的可靠性如何?
万老师是科学家出身,给出的数据当然是可靠的——黑洞不是暗物质,元素丰度也并非和质子数量完全成反比,细菌也不如小白鼠好养活,《规模》中对城市规模的统计数据也很可信。
问题是在于,它们既不能对万维钢的观点进行支持,也不能对王东岳的理论构成反驳。
不相干
这是第二个问题:「这些论据可以支持结论吗?」
答案是不能。
理由是什么,我从会两个角度给出说明,一个是从科学事实与逻辑推理角度的正面回应,另一个是哲学角度的拔高理解。
先说正面回应:
我们直接看奔着命门来的“中错误”,似乎也是最难驳斥的一个点,四个尺度都存在的反例难道还不能证伪「生存依赖的条件越多,存在度就越低」的递弱代偿理论吗?
我们必须先定义什么是存在度,书中提到,存在度至少和「存在数量」「存在质量」「存在时长」「变化速率」这几个指标相关[2],一个对象的存在度与其质量、数量、存在时长成正比,与变化速率成反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物演》通篇不涉及定量的计算推演,只有定性的命题表述,由此带来的解释弹性,是其严谨性备受指责的重要原因[3])
虽然王东岳的给出的定义有些含糊,但万维钢在明显过于狭义地使用了存在度这个词。在万的原文中,他一直在用「单个存在物的存在时长/寿命」来指代存在度。由此造成了各种误解
譬如,「(基本粒子)都非常不稳定,几乎是一拿出来就会衰变」,「做过生物实验的人都知道,很多细菌和病毒都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就养死了 」。
倘若我们从「存在数量/质量」以及「类属存在时长」上看呢?
一粒沙里面有多少粒子?自大爆炸以来,整个宇宙中都充斥着基本粒子。从原核细胞界的细菌到真核细胞界的草履虫,它们充斥着地球生命圈,数十亿年间繁衍不息,而后进的哺乳纲物种数量只占整个个生物界的0.4%。
定义不同,我们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些证据依然支持「递弱代偿」。
凭常识,我相信王东岳不会意识不到「一只小老鼠比一个细菌活更得久」,也相信万维刚不会意识不到宇宙充斥着粒子,地球充斥着细菌、老鼠比老虎数量更多这么明显的事实。(事实上,万在文章开头比较准确地转述了存在度的定义,估计写着写着写忘了[4])
可能性只能是——万老师有意无意地犯了定义谬误,用最狭义的「个体寿命」替换了广义的存在度。
于是,论据虽然与结论相关,但由于定义不统一,使得结论(「递短命代偿」不成立)与原论题(论「递弱代偿」是否成立)不相干,所以反驳无效。
不过,这只是万维钢文章中的一个小错误,还不算万老师这篇文章的命门。
这篇文章最大的硬伤在于:
万维钢在缺乏哲学话语储备的情况下,强行处理了一个自己没有能力处理的话题,并言之凿凿给出了一个全称否定命题(xxx全错)作为结论。
为什么替万老师捏把汗?因为这是非常容易翻车的操作啊。
哲学的话语
接下来是哲学层面的拔高理解。我们来谈谈什么叫「缺乏哲学话语储备」,以及它何以影响我们对一个话题的「处理能力」。
且看下面这个例子:
前面我说,基本粒子虽然稍纵即逝,但却无处不在,所以它的存在度很高,一点也不“弱”。
你马上可以反驳:它必须与其他粒子结合组成质子才能恒久存在,这便违背了「结构越简单越稳定」的说法。
谁的说法对呢?
答案是:都可以对,看你想让谁对。
它取决于我们对下面这类问题的回答:
粒子组成质子之后,我们是否能在认识上取消它作为粒子的存在?
原子构成分子之后,原子还有资格被我们作为对象吗?
细胞组成了复杂有机体之后,细胞自身还应该被当成一个存在物吗?
反过来,一个生成中的复杂生命体,在第几个细胞分裂出的瞬间我们判定它成为它自身?
这类问题根本不是科学能回答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它们是哲学认识论上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我们如何能够认识,我们是否可以认识。
我将一个人认识为某种社会身份,张三将这个人认识为一堆元素,道金斯把这个人当作基因的奴隶,谁对谁错?
万维钢表面上犯了定义谬误,根本问题却是缺乏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话语来言说一个人类文化现象。
这个现象是:“民间哲学”们为何总有市场,为何看似科学的批判也总存在被反驳的空间?
亲,请将目光从科普界转向哲学界,早在几十年前,奎因(Quine)、拉卡托斯(Lakatos)等科学哲学家就认真地讨论过这件事。
在科学哲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迪昂-奎因论点(Duhem-Quine thesis),又称证据不足论点,它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很难通过证伪局部来否定一个理论整体,一个理论是有韧性的,具有强大的调整能力。
皮埃尔·迪昂(Pierre Duhem)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1902与物理学家勒纳德合作的实验中复活了「光的微粒说」,要知道早在50年前,傅科已经用一场判决性实验宣告过「微粒说」的彻底死亡。
皮埃尔·迪昂
迪昂由此受到启发,所谓判决实验并非什么终审判决。即便「判决性实验」证伪了某些命题,我们依然可以做出调整,使得理论包容新的实验结果。迪昂喜欢把理论比作一辆汽车——小零件坏了,并不需要把车也给报废掉。
奎因
哲学家奎因的说法更加激进,他说「如果我们在系统的其他部分做出足够剧烈的调整,那么不管发生什么,任何陈述都可以认为是真的」。因为「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地,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感觉的经验法庭的」[5]。
意思是,就算万维钢没有定义谬误,所有的论据都完美地支撑了结论,王东岳也只消动动笔头,再版改个千百字,理论依然能够自洽。
换句话说,即便万维钢全对,也不能说明王东岳是错的,全错更是无从谈起。
证伪?!
由于缺乏处理知识论问题的话语,使得万维钢的攻击力道是很弱的,和很多科普达人一样,他也拿起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来当自己的武器,他写道:
“而你要是一直找证据“证明” —— 而不是主动“证伪” —— 自己的理论,你就会陷入确认偏误之中,越想越觉得自己对。真正的学者得讲证伪 ,可是你要是故意忽略不利的证据,你完全可以继续相信递弱代偿。”
其实,但凡万维钢提及一点拉卡托斯和他的精致证伪主义,整个文章的力道和境界都会提升一个量级。
可惜,留给我提了。
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写道: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解决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问题吗?没有。因为波普尔的标准忽视了科学理论明显的坚韧性。科学家的脸皮很厚,他们不会只因为事实与理论相矛盾就放弃理论……
经验进步的标志不是微不足道的证实,波普尔正确地指出,这种证实当以百万计。掷石坠地,这无论重复多少次,也不是牛顿理论地成功。但波普尔所鼓吹的所谓的“反驳”也不是经验失败的标志。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迪昂-奎因论点认为孤立命题无法证伪整体理论,在拉卡托斯看来,我们甚至不能将理论视为一个评价对象,我们的评价对象应该是「科学研究纲领」(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我主张典型的描述重大科学成就的单位不是孤立的假说,而是一个研究纲领。
……牛顿科学决不是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组合。这四个定律只构成了牛顿纲领的“硬核”,而一个巨大的辅助假说“保护带”顽强地保护这一硬核使之不致遭到反驳……借助于复杂地数学技术以消化反常,甚至把反常变成肯定地证据……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的纲领》
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理论是由不容改变的硬核(hard core)和允许调整以应对批判的保护带(protective belt)构成。
硬核指是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定律。比如《物演通论》对代偿度与存在度的定义,以及相应的线性函数关系。
保护带则是围绕着硬核建立一系列假说、证据以及预测。比如前面提到的元素界/生物界存在度递减等一系列(被挑选的)事实。
保护带的概念非常形象,它的使命就是通过调整自身来使硬核免受打击。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面对一个为了维持某个观点而对诸多事实做出选择性解释的人,你很难单单通过检视这些处于保护带的事实而彻底证明他说的是谎言还是真相,事实上,在某些领域,他几乎有办法让自己永远是对的。
在拉卡托斯的意义上,万维钢所有的攻击都被《物演通论》的保护带吸收了——
小错误:黑洞和暗物质傻傻分不清?不影响内核。下版勘误就好。
中错误a:元素按质子数排序与元素丰度序列不符?不影响内核。毕竟统计意义上的负相关性是明显的,措辞改一改就好。
中错误b:细菌没活过小老鼠?不影响内核。申明「个体寿命」不属于存在度的范畴,或是强调以「类属」为比较单位就可以了。
中错误c:长盛不衰的超级城市和大而不倒的公司?不影响内核。同样是参照系的问题,从「同类组织间比较」切换到「组织类型的比较」,即「家庭」、「村落」、「城市」和「公司」之间的存在度的比较就可以了。
……
以卵击石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也叫为精致证伪主义,被认为是对波普尔认识论(或朴素证伪主义)的拓展和完善,有人批评它将科学的边界设划定得过于宽松和随意,是一种知识的无政府主义,但用它来理解科哲之争、乃至任何无法形成决定性判决的理论之争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拉卡托斯
有人一定会跳出来杠了,启发个屁,照你这么说,我们岂不是无法批判任何理论了?
并非如此。拉卡托斯和奎因们的本意,是要扭转我们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这个观念是:理论要么是错的,要么是对的,要么全错,要么全对,局部错意味着整体错,而且存在某种判决性的证据能帮我们快速做出真伪判断。
然而,理论可以局部是错的,也可以局部是对的,局部错不意味着整体错,我们也很难找到帮我们迅速做出真伪裁决的证据。
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分出理论的优劣了。
拉卡托斯建议我们把正确的理论/错误的理论的划分替换为进步的纲领/退步的纲领的划分:
在一个相对长的检验周期中,那些能持续预测现象并能包容新增信息的进步纲领会逐步取代打补丁过于频繁的退步纲领。也许未来,随着复杂性科学、脑神经科学的发展,《物演通论》会在各个领域遭受新观测数据的攻击,最终保护带无力招架,硬核破溃,被彻底抛弃,当然情况也可能完全相反,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但我今天想强调的是,类似万维钢式判决性文章,无论是从经验数据上,还是从论证逻辑[6]上,都无法对一个涉猎如此之广的哲学理论进行终极裁决。
何以证明?时间会证明,我们今后还会看见很多关于《物演通论》的交锋,双方尽管胡搅蛮缠、明辨是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会看到学理上的终审判决。
《物演通论》在中文世界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理论体系宏大、脉络庞杂,书虽晦涩,但课程却相对通俗,受众颇广,使得各路牛鬼蛇神,像我这样的阿猫阿狗都能装模作样,挑个刁钻的角度,评头论足一番。
所以放心,这瓜还有的吃。但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得有点境界,毕竟是和哲学打过照面的人。
正因如此,我才说,万老师在缺乏哲学话语的情况下贸然出手,是容易翻车的。凡与奎因、拉卡托斯们交换一下意见,也不会断然发文,企图通过几个基于歧义理解而准备的论据来从根基上批驳任何一个成体系的理论。
归根结底,理性的元话语不在科学中,而在哲学中,缺乏哲学的话语,单纯用科学知识来驳斥哲学理论,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便对手是民间的哲学理论,也占不到什么卵便宜。
掌握一些科学哲学的话语,咱们才能把科学自身当成一种文化现象来处理。
最后一次,让我们援引温和的拉卡托斯:
与波普尔相反,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并不提供即时的合理性。必须宽厚地对待年轻的纲领:研究纲领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开始发展并成为经验上进步的纲领。批评并不是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通过反驳很快地扼杀一个纲领。
重要的批评总是建设性的:没有一个更好的理论,就构不成反驳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的纲领》
所以,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有更好的理论来构成反驳吗?
孤陋寡闻如我,只能说局部领域一定有,但(物质/精神/社会)整合意义上可能没有。
比如,耗散结构、幂律分布,它们对分别在生物演化和统计规律上有更加具体、量化的解释。但耗散结构不能解释我们的精神现象,统计意义上的描述性知识也无法解释何以幂律,今天的复杂性科学也许提供了解释的可能,但它得出的结论可能反驳也可能支持「递弱代偿」原理,就算不支持,王东岳先生他老人家还能改不是?没有民间哲学作品写完必须立正挨打不许改的规定吧?
宏大叙事的终结
最后,我们聊聊整合性理论的意义,这话题让我百感交集。
万维钢在文章的最后还不忘嘱咐我们:
“千万千万,要遏制自己想要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理论这个冲动。物理定律到处适用那是因为万物都是都是同样的物质组成的……而且现在有的物理定律好像也不一定到处适用了 。
什么“佼佼者易污,骄骄者易折”,什么“物极必反”,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递弱代偿跟这些民间谚语没有本质区别,它们的作用只是发发感慨。”
……
我特别理解各位看客的心情,无论你是《物演》的反对者还是拥护者。
「我用xxxx这一个逻辑解释了「物质」「精神」和「社会」130亿年间的发生和演变」,虽然人类天天做着统一理论之梦,若真有人从“民间”冒出来,拎着一打手稿这般说话,我们一定会觉得他失了智。
其实黑格尔当年也失了智,以为自己找到了万物至理,但当时没有人敢轻视这位德意志首席官哲,几百年过去,绝对精神已经早已被抛弃,辩证法却依旧在启发我们。
怀特海写完《数学原理》后与罗素分道扬镳,老哥一头扎进了万物一系的「过程哲学」中,在精神哲学领域得出了与王东岳极其相似的结论(不排除后者借鉴前者的可能)。虽然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但谁敢怠慢一个写出了《数学原理》男人?
《汤质看本质》之元认知截图
王东岳带着后见之明整合了前人的探索,试图将其笼络至一个逻辑之下,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其间疏漏何止黑洞与暗物质,明眼人还能找出更多。如今,试图为世界给出一套元叙事的老派(古典)治学风格在崇尚文本解构、话语分析的哲学界显得十分落伍,所谓大视野就是大无知,所谓大格局就是大狂妄。
所以我斗胆预言,未来不会再有人给出「递弱代偿」这种气势如虹的归纳了。
就我个人而言,我完全接受这种归纳是错的,但就是不太能接受有人……管你民间的还是庙堂的,草草了解,信手拈出三两个新鲜的科学事实,大手一挥,数十年苦功灰飞烟灭。
民间人士心里委屈,民间人士呼吁更优雅的批判。
如果各位不知道什么是更优雅的批判?滚去了解一下哲学家丹尼特推崇的拉波波特法则(Rapoport's rule)吧[7]。
1:你应该非常清楚、生动、不偏不倚地重述对手的想法,使得你的对手说:“谢谢你,我刚才要是像你这么表述就好了。”
2:你应该把对方观点中你所同意的部分都列出来,尤其是那种并非被人们广泛接受了的观点。
3:你应该提到那些从你对手那里学到的东西。
4:只有完成了以上三点,你才能说一句反驳或批评的话
如果人人都遵循这个法则,世界…………别特么做梦了。
精英
最后一点篇幅,留给万老师。
作为优雅批判的负面教材,万维钢文章暴露出的问题用一个字就能概括:窄。
概念上狭窄。基于狭义概念寻找论据,结果每一拳都打在了稻草人身上。小错误。
视域上狭窄。用个体视角理解种属现象,用百年观察驳斥亿万年趋势,用实证科学的证据来证伪涵盖了精神/社会哲学等人文学科假说。中错误。
论域上狭窄。缺乏知识论与科学哲学的话语,试图用纯粹的科学话语来处理哲学话题。大错误。
在三重狭窄的挤压下,万维钢老师被迫给出了「王东岳全错」这个结论,很遗憾,这个逼仄的归纳,全错了。
但,结论全错,万老师却还不错,万老师的专栏依然是好专栏,作为《精英日课》第一季就入过坑的用户……我会在民间继续支持他。
[1]王东岳《物演通论》原文:相对量度递减/相对时度递短/衍存条件递繁/存变速率递增/自在存态递失/自为存态递强,P23
[2]根据原文,存在度是存在效价的度量概念,而存在效价指存在的效力、力度或存在物维持恒稳定状态p433。具体维度参见上条和《物》第十三章。
[3]王东岳《物演通论》 ”就本书所讨论的问题而言,尽管我也给出了一系看似数学模型的东西,但它实际上分外粗略,以至于目前完全无法带入参数“ ,P431
[4]万维钢《“递弱代偿”和民间哲学家》 “王东岳会告诉你是老鼠强老虎弱——老鼠什么都吃,生存更容易,数量更多,它存在度高……”
[5]奎因 《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6]万维钢的论证至少存在三个相互关联的漏洞,1)定义谬误。2)论题不相干。3)隐含理据(warrant)不成立:个别经验材料可以对整体理论进行裁决,该理据是禁不起推敲的,需要更多支援。
[7]丹尼尔·丹尼特 《直觉泵与其他思维工具》
作者:汤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