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小博坐在餐桌前满面忧愁,垂头丧气,食不下咽。病了?上前询问,爆出一个大瓜:“老师一班的小超跟我换鞋穿,把我的鞋弄坏了。”听完心里不免有一丝埋怨:活该,早就提醒你们不能换鞋穿你们就是不听话,这下好了,换出矛盾来了吧。但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抱怨不解决问题,关键是孩子提出了求助,就是希望老师帮忙解决。“一双鞋而已,坏了就让他给你买一双啊。”“我那”
现在很多中学生都特别追求名牌,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物质需求却不低,也不知道体谅父母赚钱的不易。父母给买吧,助长孩子不合理需求肆意生长;拒绝吧,害怕孩子内心的叛逆肆意生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吧。孩子购买名牌的要求反映了他们自我意识的成长,父母不假思索地大方付款、或严厉拒绝加批评教育,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青少年正处于认识与评价自我的关键期,在追求名牌的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心理动因:1、寻找自我角色定位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和主观成人感的作用下,父母和学校的教导已不是唯一价值准则,青少年渴望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标准,在同辈中获得认同感。这种认同感除了在思想和行为上宣誓自主权意外,还体现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上,而现在很多品牌的广告语都极其富有煽动性,像耐克“just do it”,阿迪达斯“impossible is nothing”,都迎合了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孩子在选择这些品牌的同时就是希望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标识感。2、模仿崇拜的偶像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的偶像自居,但由于没有收入和社会地位,促使他们心里急切需要某些高价或名牌物品,以满足与明星有相似联系的价值感。加上现在偶像剧盛行,大部分的粉丝也是出于青春期的学生,它们在传达给这些孩子故事的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消费需要。3、青春期性心理需求春心萌动的孔雀会以美丽的羽毛吸引异性的目光,名牌就像漂亮的羽毛,您的孩子可能正为自己没有漂亮羽毛而自卑,需要以这些外在的装饰来提升他的自信感。当您的孩子提出要购买名牌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积极关注,把孩子当成人看待,并多肯定孩子内在的优势,如善良、智慧、责任心等。另外,对待孩子的购买欲望,延迟满足是最好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忍耐,了解到只有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比如让孩子自己攒钱买、或用名牌来表彰孩子学习、体育等各方面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