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吸收”
相信这是很多宝宝评判护肤品好坏的标准之一
在使用新产品的时候
上脸不久就清清爽爽,不会糊一脸
于是心里就好欣喜
感觉买对了产品,这钱花的值
可随着弦子对护肤了解深入以后
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这样的
护肤品大部分还是不能被“吸收”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弦子在写你的皮肤屏障受损了你还不知道?3招帮你修复肌肤问题! 的时候说过皮肤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屏障功能,比方说抵御外界的细菌、病毒、刺激物、阳光、水份等,下面再来简单回顾下皮肤结构。
我们的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而表皮中还有皮脂膜、角质层,颗粒层,有棘层以及肌底层构成,每一层都有数层细胞。健康的皮肤,可以在变化不定的外界环境中保持皮肤水分,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抵御外界异物侵入。
所以说,如果要让一个护肤品被“吸收”进肌肤的内里,它需要经过非常多的层级。护肤品的分子大多很难穿透这个屏障,而小部分的吸收速度比蜗牛爬还慢,你根本感觉不到(如果我们的毛孔可以不断渗水,那该多么可怕)。
护肤品大多只能作用于我们的角质层和肌底层之间,与其说护肤品吸收不如说是渗透来得更恰当。
种草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产品吸收特别快,上脸按摩两下就吸收了,特别好用。”
你自己肯定在用一些按摩两下就「都吸收了」的产品的时候也觉得特别惊艳,「吸收特别快,挺舒服的。」
不过,“吸收”这件事情,其实都在配方师的掌握之内。
比如,一款护肤品里面70-80%都是水分,当水分蒸发掉的时候,剩下的东西已经很少了,这种吸收往往是因为水分蒸发导致的。另外,如果护肤品中含有的油脂比较轻薄,那么就容易铺展到皮肤表面,感觉起来是被吸收,实际上是铺展较快导致的。
但如果一款产品含有较高的保湿成分,如透明质酸和甘油,则感觉会粘腻和不吸收,实际上是正常的现象。
还有很多宝宝喜欢用“水感”的护肤品,尤其到了夏季,不喜欢粘腻的肤感。
而这个水感是源自于卡波姆(有很多种)的原材料,它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是护肤品里常用的“增稠剂”,能让护肤品在涂开的时候觉得清凉舒爽,这就是为什么在夏天很多“啫喱”状的产品更加好卖的原因。
所以,我们日常验到的“肤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配方师在控制着的,和想象中的“功效”没有必然的联系。
通常情况下有以下规律:
油性成分,更易“吸收”(动物油>植物油>矿油)
一般情况下,只有脂溶性物质才能通过角质细胞之间的间隙渗透;水溶性物质则只能停留在表皮。
比如水溶性的乳酸氨基酸等只能在皮肤的表面起作用,而油溶性的水杨酸则能够渗透进毛孔来对抗痤疮。但是护肤品中大部分的有效成分都是不含油脂的,所以无法渗透进皮肤。有些宝宝在涂了护肤品后觉得油腻,就会说“很不容易吸收,东西不好”,其实事实可能完全相反。
小分子成分(分子量<500),更易“吸收”
温度高,更易“吸收”
皮肤(角质层)薄,更易“吸收”
可是你真的做到这样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屏障受损变成敏感肌,细胞结构松散导致皮肤耐受力差,水分锁不住,而含水量太高的角质层,会让毛孔变大。
角质层是具有防护阻拦的作用,所以过厚的角质层就会阻拦护肤品的吸收,就好比一把伞挡住了外来的营养。过薄过厚都不是一个好现象。
皮肤膨胀时(做过面膜、水膜,蒸脸后),更易“吸收”
原理弦子之前在敷面膜和不敷面膜的皮肤会有很大的差别吗? ,湿敷化妆水真的能促进护肤品吸收吗?难道敷这么多年都白敷了?讲过面膜和湿敷都是采用物理封包的方式增加渗透压促进皮肤“吸收”。
★使用助渗剂(酒精、丙二醇、表面活性剂、油酸、月桂氮酮等),更易“吸收”。
保湿类型的产品,涂抹开就可以,不需要反复地在脸上蹭——因为只是覆盖皮肤表面就行了。
美白和防晒类型的产品,记得多涂抹几下,尽量均匀一些。这种涂抹其实对于“吸收”帮助不大,主要是照顾到边边角角,不要有的地方没涂到。
对于点涂的产品,比如抗痘的水杨酸凝胶,也是在局部涂抹均匀就可以,不用考虑吸收不吸收。
功能型的产品,注意避光(阳光,不是灯光)——夜间使用更好,白天使用必须配合防晒。
护肤品“吸收”和功效没有必然联系。
但是并不是说这样就是不好的,护肤品不但要好用,而且最好还要用起来舒服。
记得之前看过其他宝宝的评论。
肤感好有个特别重要的好处就是用户更容易坚持,以前给男票买宝拉水杨酸祛痘每次逼着他涂宛如要他的命……后来想通了买了贵一点肤感好很多的,从此每天就自动涂了,一个月的效果好过当初一年。
——小饭桶-Bing
吸收快对男性往往很重要,如果不快,大部分人就懒得涂了,怎么说都不涂。
——小妮子乐一个
不能因为肤感只是感觉,可能跟实际效果关系不大就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使用感还是很重要的。护肤品成分用来用去也就那么多,差别不就在肤感嘛。
——小幽
说了这么多是希望大家不要矫枉过正,理性看待吸收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