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是一年春好处(散文)
∞
春天总是悄悄来临的,让你感觉不到,触摸不着。常说立春是冬天和春天的界限,果真如此吗?春天来临的标志是什么呢?是枝头冒出了呀?是地上泛出了绿?是绵绵的雨下个不停?还是感到身上已经暖洋洋?其实,当你惊呼:“哟,树上已经有芽了!”的时候,你早已陷入了春的包围圈。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虽说早晨很想睡,但春天的太阳也起得早。当练晨的音乐在小区里回荡起来的时候,阳光也从窗帘的夹缝里钻进来,不容你睡懒觉,浑身有疲劳感,但食欲很振,在毛线衣的高领里卷缩了一冬的脖子,得到了解放,有一种轻松、灵活的感觉,想伸伸懒腰,想活动活动筋骨,想蹦蹦跳跳,还想唱歌。有很多有力的证据,证明你的心情已经解冻了。
一些枯黄、一些皲裂,渐渐地被新绿掩盖了。春天是一个很称职的化妆师。但刚刚逝去的那个冬天的记忆暂时还不会完全消失。这记忆,“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拂不去,“润物无声”的细雨涮不掉。冬留在你身上的记忆,会持续一个很长的过程,比如让女人们很不痛快的臃肿的体态。
然而,展现在眼前的毕竟是一个崭新的季节,万紫千红取代了单一、枯燥的颜色,微风吹拂嫩枝嫩叶的声音会让你惊喜,这是绝不同于寒风中飒飒作响的枯枝败叶的摩擦声。袅袅的炊烟变淡了,潺潺的流水变蓝了,空气中弥漫的是带着泥土芳香的春的气息。这时候,你贪婪地猛吸几口,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会尽情地舒展开来。
早已闻名遐迩的双溪,也毫无例外地被绿色感染了,连绵的淡竹林的颜色也有了生气。“春江水暖鸭先知”,双溪水道里的鸭子早几天就在“竖蜻蜓”了。
初春时节,来到杭州余杭的双溪,总要让人联想到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武陵春》。词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词中的“双溪”并非这里的双溪。这里的双溪是天目溪和莫干溪两溪相汇,是苕溪的一段,它的最大的特色是水清竹多。
千余亩的淡竹林绵延两岸十余公里,竹林繁茂,满目青翠。夹在竹林之间的小径,古朴、清幽。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也没有了闹市的“浮尘”,只有“云自无心水自闲”的翠绿景致。潺潺溪水,涓涓清流,澄澈无比,沁人心脾。水底鱼群卵石依稀可见,古老的径山映于水,抬头望去恒久青翠,挺拔俊朗。
心动之余,披上粉红色和橙黄色的雨衣,登上有20支毛竹扎成的竹筏,感受不同于北方的南国漂流——时而惊险刺激,时而悠然自得,正是“溪岸青山拥翠竹,轻舟漂入画图中”。
春漂队伍里的笑声让“绿如蓝”的春水漾起涟漪。没有听到筏工嘹亮的号子,只有赶牛车的农民的吆喝声在岸边飘移,仿佛春耕时节,那悠长的韵味只有牛可以听懂,春可以听懂。
除了竹筏,还有随处可见的小船,此刻,耳中是不是会回荡起伴随我们一起长大的那首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这便是清代吴焯乘竹筏漂流过的双溪吗?“云生石脚水痕白,日射山头烟气黄。”这便是宋代苏轼漫步过的径山道吗?“晴空仰见浮海蜃,落日下数投林鸢。” 不用再从“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的古诗里去想象春的容貌了。坐在竹椅上,两岸的“苎翁垂钓”、“村姑捣衣”已经不再是享受的主要情节,水鸟、白鹭也只是小小的点缀,重要的是,一旦沐浴在春光里,那意境只有靠心灵去体会,就像醇酒喝到七八分醉的感觉,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