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以前在政治课上看到这个问题很是兴奋,以为这个问题真的有标准答案,结果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上一通学习和讨论,还是搞不清:难道真的有所谓的老天爷,主导着我们的命运吗?
今天我们不从哲学或者宗教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看起来很玄的问题,而是从以下几个具体的维度进行思考:
1、姓名,性别,家人,籍贯,住址,工作;
2、有哪些饮食习惯、着装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
3、兴趣爱好是什么,想要追求什么,厌恶什么,为什么;
4、喜欢或者厌恶什么样的人或事;
5、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
你发现没有,一旦从这些具体的维度来进行描述,似乎我们这个人是在不断形成、不断被塑造的,而不是直觉所认为的“我是天生就这样”。
我们尝过的食物好吃,就会喜欢;看见别人做什么事情很棒,就会想去尝试,继而发展成为兴趣;被帮助被感动,就会喜欢这样的人;被伤害被欺骗,就会厌恶这种人;职业的特性,不同的要求,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社会流行的观念和标准,会影响我们的追求……
但是,这些影响我们的因素,往往是不被察觉的,要是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第一反应就是“我感觉是这样呀”。
《超越感觉》的第一章列举了社会是如何塑造我们的几个因素:时代和地域、大众文化、大众价值观、心理学研究、广告媒体等等。
其实这个观点很简单,甚至可以算得上常识,但是更重要的是埋在底下的信息:
如果我们很多的想法、价值观等来源于外界,而外界的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或者产生于特定目的,或是产生于特定背景,或者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深受其影响的我们,是不是也是不靠谱的呢?
可是偏偏人类又有这样的天性:自己的就是比别人的更好。
错误的认知遇上盲目的自信,人类沟通中遇到的大部分冲突便来源于此。
那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尽量减少自己的不靠谱呢?
当我们反射性地评价别人时,等一等,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有没有道理?
当我们做决定时,仔细分析自己的目的、事实情况、最坏的后果、是否可行、什么影响等等。
当我们发表意见时,抑制住脱口而出的冲动,而是想一想为什么?合理吗?有什么信息我错过了?
能够思考自己的思考,是身而为人独特的优势。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摆脱了蒙昧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