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跨云可移植的未来:读sky computing论文

跨云可移植的未来:读sky computing论文

作者: 周群力 | 来源:发表于2022-02-09 21:21 被阅读0次

UC Berkeley 发了篇论文,预言云计算的未来是sky computing,学习下。
文章是From Cloud Computing to Sky Computing,还有一些采访

sky computing 是什么

回看互联网的历史,互联网连接了各种异构网络、对用户暴露出一个统一的网络,用户面向这个网络编程、不需要关心具体每个异构网络的细节。基于此,作者提出云计算的下一步是sky computing(我觉得叫“互联云”更形象),连接各种异构云环境,只对用户暴露统一的抽象。
这样能让一个应用轻松跑在多云上。比如一个机器学习pipeline,数据处理在azure(因为有机密计算),training在gcp(因为有tpu), serving在aws,一个应用的不同部分跑在不同云上。

Q: 增加了部署复杂度,价值是啥?
A: 短期来看,方便“计算密集型应用”,移动计算成本低,哪个厂商更快、更便宜就移动到哪;
长远来看,能让计算资源像电话网络、互联网甚至自来水一样,成为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即使有不同ISP,但是用户看到的编程界面是一样的,方便构建更上层的应用、方便跨云部署,有效利用不同云环境;厂商解绑,太贵了就换云跑路;
对于厂商,如果能实现这种互联云,每家公司都能做自己的云,oracle能做自己的db云,nvidia能做硬件加速的ml云,即经济学讲的“比较优势原理”

概念模型

作者把sky computing分三层:
第一层兼容层,让应用能够部署在不同云上。我理解dapr,或者各种开源软件算这层(只要一个开源软件在不同云上有托管部署服务,那这种开源软件天然具有跨云可移植性)。作者举了一些例子,现在已经有一些通过开源软件做多云部署的平台。
作者预测云厂商会抵制这种兼容层,但是抵制也没关系,可以用软件把云厂商的私有协议封装一层,封装出一个兼容层:

However, unlike some other arenas (e.g., packet
formats in networking) where standardization requires universal agreement, the software for a compatibility layer can be ported to any cloud, even if the cloud does not wish to officially support it. Thus, users of a large incumbent cloud provider which does not officially support the compatibility
layer might opt to use the compatibility interface rather than the cloud provider’s lower-level interfaces just to preserve portability.

个人理解,这也是dapr API的价值。

第二层intercloud层(“互联云”),要有个类似kubernetes的东西,用户声明部署需求,比如想优化速度,或者想降低成本,这个调度器就把应用部署到成本最低的云上去。他举了个例子,比如某个app受监管限制,不能出国,但这个国家只有aws,那调度器就要把这个app自动部署到aws,其他应用还是按各自的调度策略来自动部署。


image.png

除了要解决调度、部署问题,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互联云基础设施。本质上是跨机房的架构设计问题,要解决跨机房服务注册发现、路由、审计付费(总不能让用户在每个云厂商都注册一个账号、设置支付策略)等问题。


image.png

质疑: 跨云厂商,你得保证云厂商都吃你这套东西
A: 所以他提出了第三层,厂商之间要达成定价协议,签平等互惠条约,允许数据在不同厂商间高速、免费移动。他举的例子是互联网之所以能连接异构网络,除了有IP和BGP协议这两个技术解决方案外,另一个关键部分是不同ISP之间愿意签合同,解决定价问题

读后感

  1. 技术上可行,商业上不可行
    技术上,本质是要解决协议标准化+跨机房跨安全域的分布式系统问题,不存在什么解决不了的科技障碍。
    但是商业上,这会让云厂商“管道化”,让他们失去“流量入口”、失去app store,成为对用户透明的中间层isp。
    君不见ios做app store,微信和支付宝做小程序都是想抢夺流量入口、抢夺应用分发平台,有了应用分发平台后就可以靠收税赚钱。所以,就算是排名老二老三的云厂商,也不太可能做这种自掘坟墓的事情。

  2. 不是“使能技术”,还需要讲出来更大的价值
    目前讲出来的商业价值、科技价值感觉没那么大。
    互联网的价值是能真正的connect every server,当年没有它没法connect,所以互联网是个"使能技术"。但是没有互联云,应用照样跑,这并不是个“使能技术”。

  3. 怎么YY的东西也能拿来写论文啊……毕竟作者名头实在太大了,要是普通人写个YY论文肯定没法发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跨云可移植的未来:读sky computing论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jb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