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864526/56c424d8e570b741.png)
《洗澡》这本书我很早很早就知道了,但一直以为书里讲的是五十年代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故事,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兴趣看。前不久听了一段对《洗澡》的介绍,引用了部分书里的内容,才发现这可能是本很有意思的书,就去图书馆借了来读。
所谓“洗澡”,杨绛先生在书的前言里说:知识分子经受的第一次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谓“洗脑筋”。
但整本书讲“洗澡”的部分,其实只有最后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讲的是“文学研究社”中的知识分子们之间的事情。这些知识分子们一边互相勾心斗角,一边还要维持着表面的清高和尊严。而杨绛先生用她质朴洗练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每个人的形象特点,每个角色都鲜明而丰满。
《洗澡》共分三部分,每一部都用了诗经中的诗句作为标题,第一部是“采葑采菲”,第二部是“如匪浣衣”,第三部“沧浪之水”。如果细心琢磨一下的话,杨绛先生用的这三句诗都很有内涵,对应每一部的内容。
采葑采菲,出自《诗经•邶风•谷风》,原句为“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意思是采摘葑和菲,不要因为其根、茎有苦味,就连其叶子也不要了。比喻不因其短而舍其所长。对应着书中讲的建国后,文学研究社不拘一格聚集了各方人才。
如匪浣衣,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原句为“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意思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服。而书的这一部分,讲的是文学研究社里知识分子们互相之间的小摩擦、各人的小心思、内心的无奈等。
沧浪之水清兮,出自《孺子歌》/《楚辞•渔父》,其实不用解释就能明白为什么用这句作为第三部的标题——正是对应着“洗澡”这个内容啊。
值得一提的是,《洗澡》中涉及到了一些婚外恋的内容。对于这段关系中的三个人,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杨绛先生更偏爱“第三者” 姚宓,而对妻子杜丽琳的描写则偏于世故和俗气。这本书首次出版是1988年,很有意思的是,过了三十四年后,现今的读者却更多地同情妻子杜丽琳,认为她真实、理智、宽容,是个无辜的受害者;而姚宓低调、冷静、聪敏,是个非常“可怕”的对手。
不过,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姚宓和许彦成的这段感情最后升华了,发乎情止乎礼,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洗澡”吧。
杨绛先生曾说,她担心她去世以后,有人擅自给《洗澡》写续集,把姚宓和许彦成之间纯洁的友情糟蹋了,所以她趁自己身体还好,自己先把续集《洗澡之后》写了,“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只是,据说在《洗澡之后》中,杜丽琳爱上了其他人,与许彦成离婚,于是姚宓和许彦成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知道这个结局后,我反而不再想看《洗澡之后》了。就让我的好感停留在《洗澡》这本书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