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悦圈
最奇妙的避暑方法――心静自然凉!

最奇妙的避暑方法――心静自然凉!

作者: 文悦圈 | 来源:发表于2016-08-05 23:13 被阅读66次

       文/李海波

  炎夏酷暑,也许我们会对“烈日炎炎似火烧”、“炎阳炙人”、“流金铄石”、“烈日当空”等等这样的字眼再敏感不过的了,并怀敬畏之心。于是,人们开始寻求各种各样的避暑方式。其实不然,在古人,无论是在何种的环境里,人们都会想出奇妙无比的避暑法子。

  古人如何避暑?是怎样的情调?达到何种境地?这些疑问我们都可以从古诗中或是氛围中窥见一斑。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句的描述,正是古人在避暑过程中达到的“心静身自凉”的惬意境界。如果说,白居易的诗句体现的是一种自然消暑纳凉的心境的话,那么杜枚的《秋夕》则是呈现了古代少女追求清新、自然、和谐、情趣的夏夜纳凉场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开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给后人留下了百读不厌的“抱凉古琴、席地弹乐”的美妙诗句。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专用避暑通道,如凉殿,采用了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使整个凉殿清凉无比。也有巨资建造冰山来避暑的。

  有文字记载,在南北朝时,民间就有自制“汤饼”避暑的习俗。至宋代,秋季养生小常识避暑食品更加品种繁多,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欢迎,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就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明清两朝,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避暑。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清朝北京地区还有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也是一大特点。

  挥扇取凉、枕瓷减暑、赏景祛暑、垂钓抑暑、弈棋忘暑、冷饮遣暑等等防暑,无不体现出古人在避暑过程中的智慧和情趣。

  山水文章无尘染,酷暑炎夏有清凉。不难发现,崇尚自然,轻松消夏,修身养性,更是古人们追崇“凉由心生”、超然脱俗的避暑氛围。

相关文章

  • 最奇妙的避暑方法――心静自然凉!

    文/李海波 炎夏酷暑,也许我们会对“烈日炎炎似火烧”、“炎阳炙人”、“流金铄石”、“烈日当空”等等这样的字眼...

  • 资江游泳

    百姓避暑资江畔 唯有禅师不出房 夕阳西下峭壁荫 心静念佛自然凉

  • 凉意

    众生六月避暑忙 我独读书不出房 若问热来何为计 应知心静自然凉

  • 心静自然凉

    夏至已过,又到了酷热难耐的时节,每年这个时候,关于避暑的话题听得最多的应该就是“心静自然凉”了吧! 内心平静,是否...

  • 心静自然凉

  • 心静自然凉

    上大学时期,第一次听同学讲到“心静自然凉”。后来读书,偶然能见到这样的句子。 今天用浏览器查了一些资料,最早写这句...

  • 心静自然凉

    我们因思想而高尚,因思想而堕落, 因思想,或挺直腰杆,或勇往直前, 命运之路就这样被轻易铺就。 ...

  • 心静自然凉

    今天实在是太热了,晚自习一进教室,孩子们边扇动着手中做扇的纸边问我:“老师,你觉得咱班热吗?”此时的我早已满...

  • 心静自然凉

    唐朝诗人白居易拜访恒寂禅师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安心之道 一花一世界...

  • 心静自然凉

    捕捉一季的花香 散发岁月里的芬芳 用诱惑的情长 点缀夏夜的清凉 带有血肉的文字 风干着闷热的皮囊 灵魂惬意的萌动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奇妙的避暑方法――心静自然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kk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