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劳动节,送您一份“工作漂流”指南

劳动节,送您一份“工作漂流”指南

作者: 小喜圆 | 来源:发表于2022-05-09 12:02 被阅读0次

           劳动节快乐!可以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好好休息一下真的让人开心。

    当然,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平时工作的时候就能很开心。但这在工作人群普遍感到被异化的环境下是很难达成的。

           “异化”是过去几年里火起来的一个概念。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失去了自己对工作、生活和自我的控制,让人感觉跟自我分离了。

           往细了说就是,你在一家公司上班,你调动肢体和脑力工作,重复地做一件事。而你做的这道工序,和最后产品有什么关系、让谁受益,你都不知道。同时你也无法和同事建立起真诚的联系。

          年轻一代自我意识的崛起,使他们渴望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意义感。但在工业化社会下高度细分的工作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高度重复的工作方式让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意义。

          人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将在工作中度过。高尔基曾说:“工作是快乐时,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义务时,人生便是苦役。”

          疫情冲击下,求职环境艰难,这个时候仍寻求在工作中得到快乐,有戏吗?

    工作漂流

    转眼疫情进入第三年,各大企业受经济放缓影响开始大幅裁员。而2022高校毕业生又迎来历史新高,预计规模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2011至2019年的近10年来,高校毕业生一共增长了174万,而2022年一年毕业生人数就增加167万。

    在需求缩减外加供应激增的环境下,就业环境紧张。相似的就业冰河期也曾在日本出现过。

    日本作家稻泉连在其出品的《工作漂流》中,通过对数位30岁左右工薪族的追踪报道,呈现了日本青年在就业冰河期中转换于不同工作之间的心路历程。

    书中,大家通常在第一份工作做了1-3年左右时选择换工作。而换工作时的心情,有人很笃定,有人也是在迷茫中夹杂着自我质疑,最终做出了决定。

    是什么让他们决定要“漂流”向下一份工作呢?原因大致有三类:

    1.换一条路才是捷径。

    与中国一样,日本的公务员体系有着很明确的人事制度。大概熬多少年,得到一个怎样的资历后能坐到什么位置,大家是心知肚明的。同样,日本公务员的工资也不是很高。

    很多在公务体系获得高位的官员,会在退休后去私企担任一些管理职位。但年轻人会认为,到了60,70岁的年龄,即使拿到上亿日元也没什么值得开心的了。同样是大学毕业,在企业工作的人能在30,40就获得不错的收入。

    2.意义感的缺失。

    这一条包括了很多方面,主要体现在工作性质上。

    书中,希子小姐从事广告行业,日常工作是通过互联网问卷调查和一对一采访来获取用户反馈,用产品调研。她十分享受这种,自己的工作内容能对社会有所影响的工作。但公司通知她,打算把她外派到海外。这份在外人眼里是提拔的工作机会,却让她做出了离职的决定。

    因为希子知道,被外派到的那家公司,是作风墨守陈规的大型制造商,工作内容完全不是她想做的。希子认为,无论是外派还是召回,工作都是根据自身利益做出的决定。但这是否符合她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对工作的诉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同时,拒绝外派的机会等于在现在公司里未来也会混不下去,于是在找到新工作后辞职到另一家大型广告公司了。

    而另一位,在大型机电公司的研究所工作的健介,决定直接转换职业轨道。健介在研究所的工作理论上是负责公司产品的开发与研究,需要负责撰写大量的报告。

    但实际工作中,健介发现团队的研究导向并不能做到不偏不倚,重点放在了鼓吹现有产品的性能多么优异,用于产品宣传。同时每天的工作,有大量内容是撰写内部文件,比如给上级的工作汇报,占用了很多写对外报告的时间。

    健介觉得这样的工作性质完全无法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不符合自己信奉的研究理念。在工作没到三年的时候,健介选择跳槽去了更能让自己体会到工作产出意义的IT创业公司。

    3.被迫换轨道。

    这也许是身边工作的人中很常遇到的,原本的工作规划因为际遇,并没有落实在现实中。

    原本想去出版行业的友香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但留级了两年,毕业后面试过出版行业但没有被录取。在经历了在便利店长达两年多的工作后,因为忍受不了恶劣的职场环境,她换去了一份朝九晚五的会计工作。

    比起之前在便利店被店长欺负,昼伏夜出的工作状态,这份工作的环境让她舒服了很多。渐渐地,她也喜欢上了愈发能胜任这份工作的自己,开始为自己能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而感到幸福。

    那些漂流后才会知道的事

    《工作漂流》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各种心路历程,在书的后续追踪篇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职场成就。过程中虽然有波折,但也获得了必须经历风雨才能获得的心态:

    1.换了一份工作,有时候改变的仅仅是你做工作的心态而已。

    宽隆所在的银行多年都不再招新人,导致他工作努力却一直停留在基础的工作中。在工作两年后他深深地被这种职场停滞感笼罩,力求有所突破的他,辞了职和朋友去新西兰创业。

    但这份创业也没有维持一年,团队在遇到困难后开始人心涣散,最后项目无限延期。宽隆感慨,“我真的想创业吗?还是享受跟朋友一起创造些什么的状态。”

    回到日本后的他决定,以“在新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的心态去工作,重新找到了火花。

    而原本励志在出版业工作的友香子也有这种心态。在慢慢胜任工作后,公司也开创先例给了她很多帮衬,比如住房补贴等。她为自己积极争取的福利,也为日后来公司的女职员开了先例。在她入职之后公司的女职员人数不断上升,她为此感到很欣慰,也在工作中得到了更多的意义感。

    2.不喜爱,就真的挺难恒久坚持。

    书中多位主人公都提到,“这份工作的晋升路径我能看到,但我走不下去了”的态度。

    对于工作的忍耐力和喜爱,都对人的职场发展有不小的影响。有人可以做到积极面对没有意义的,或高度重复的机械般的工作内容。但有人会被这种工作状态极速消耗。

    有人能逼着自己或因为喜欢或因为必要地去不断精进技能,但有些人已经逼不动自己了。

    两者叠加,如果你发现你身边的同事,都是能在苦闷高压的环境中不断精进自己的超高竞争力选手,你自然会对你的职场路没有信心。

    不管身边的人多优秀,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多么不安,对自己的行业真正有兴趣,能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进步中得到切实的满足感,这才是不被环境左右,能坚定走下去的要素。

    3.工作环境对职场体验乃至工作提升都蛮重要。

    对于新人来说,工作初期能获得一些帮助和提点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有些高压职场中,新员工并不能获得这样的帮助。

    在外资咨询公司工作的长山表示,“刚进公司的新职员,如果问了一个低级的问题,会被给冷眼,导致新人不敢问,然后犯下更多错误,导致之后别人都不分配任务给他,就这么被边缘化了。”

    同时,长期一起工作的同事却感觉不到是一个团体,也会让人觉得公司冷冰冰。

    除此之外,公司前辈们的状态,也会左右人们对这份工作的判断。

    “虽然工作经验比我多了十几年,但除了有个职称之外,工资和工作内容跟我差不多。”在IT公司做销售的山根观察到。

    除了经济收入,前辈们的状态如何也是一个考察点。“明明都是公司重点栽培对象,只是35岁左右而已,但看上去疲惫不堪。满嘴都是车子房子孩子,和想要被外派到海外什么的。但去了海外又怎样呢?在那里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听着他们说出的话,让人觉得他们已经没有梦想了。”在大型综合商社工作的今井表示。

    工作的意义?薛定谔的意义

    人们希望从自己的工作与事业中获得意义,而“事业”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中,它的意思是指,人们突然得到神的旨意,要依照耶稣的教诲身体力行。

    这个概念的世俗版本延续到了现代。它在用一种期望折磨我们,即生活的意义总会在某一时刻以现成的、确定的形式显现出来。而随着这种意义的初心,我们将从此不再受迷惘。

    英国才子阿兰德波顿曾在《工作颂歌》中曾深度采访一位职业咨询师,那位咨询师表示,大多数英国人随波逐流,将成人后的毕生精力用来做16岁时未经过仔细斟酌便选定的工作。

    作者感慨道,资产阶级人士似乎有一种未经深思熟虑的信念,那便是人人皆能在工作和爱情中体验到幸福。

    人们为了这份信念,在漫长的职场生涯中漂泊,寻找自己的意义。

    对于工作的意义,小编认同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点破的一点,“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那是难以取得的、心理上的成功。”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祝大家有一个有时间思考的五一假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劳动节,送您一份“工作漂流”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lh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