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做父母大多都是凭着对孩子本能的爱,“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的把孩子拉扯大。遇到问题,要么从当年自己所受教育中找灵感,要么从身边家庭教育成功者身上找灵感,要么就靠父母自身的聪明才智见招拆招。可以说,大多数的父母教育孩子,都是没有拿“驾照”拼着胆量和感觉,上演的一出人生实验大冒险。
这倒是怨不得中国的父母,在生育下一代时,一张“准生证”倒是很好的帮助准父母们意识到了生理健康对于下一代的重要性,却没有任何时候告诉年轻的夫妇们,做父母到底需要有怎样的心理准备。
我们的教育在这一部分是缺失的,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教育,就没有一门“父母课”。只是有极少数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并且往往是问题较严重时,才会自费参加各种社会机构开设的父母课。这其中又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因为是社会性质的组织,授课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本就缺乏家庭教育知识与理念的父母,必然缺乏必要的区分能力。就出现了耗费精力和金钱,却得不偿失,更危险的是,如果学到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规律、方法和技巧,将会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影响。
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呢?不妨让我们憧憬畅想一下,那就是像现如今被广大人们接受的“性教育”那样,对于“父母知识”也遵循着孩子的年龄,循序渐进的传递给每一个人。等到一个人长大成人,结婚生育的时候,头脑中已经拥有了关于如何成为合格父母的系统知识。
为什么这里我用的是“合格父母”呢?我太多时候看到的是如何如何做到一名“优秀父母”,而我看到的是太多太多糟糕的父母。现实告诉我,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先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吧。
只要初为父母者能够保持正常的精神状态,完全可以给孩子出于生物本能的爱,这种对婴儿的关注、关切是存在于我们的基因之中的,无需强迫,自然而然。那么因为生育而陷入产后抑郁的年轻妈妈,就要及时寻找心理医生干预,并且家里要及时寻找一个人格健康情绪良好的人作为婴儿紧密照料者,等妈妈状态好转或恢复常态心理后,再进行必要的照料者转移。
但是因为年轻的父母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浑身粉嫩、紧闭双眼、随时会可能啼哭的婴儿,那么对这个新生命的关爱也就会无从下手。看看那些在产房中的初为人母人父,都不知道如何抱孩子。开始的一段时间都是老人来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也就在这里了,传统中有前人在无数次经历中总结的智慧,也有迷信部分(此处的迷信二字是心理学中的涵义,意指两件毫无因果联系的时间,因为偶然性在时间上出现关联,被误以为两件事存在了因果联系)。
一篇文字是无法完全把一个孩子成长规律讲完全的。这里提醒一点,如果不系统的学习,一个人是不可能以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反省自观而获得人的一般成长规律的。这是因为,当我们经历婴儿至青年的这期中的几个阶段时,我们的心智还达不到反观自我,站在“人”这一宏观层次来总结发展规律的,那时我们只是自己人生的当事者。当我们有了人生阅历可以提纯人生积淀之时,我们从自己记忆库里调取当年经历是不可靠的,因为很多记忆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原因很复杂,也涉及到个人的潜意识部分),会被遗忘和修改。
此文就说宝宝诞生后,最重要的一个心理链接过程,那就是尽快完成母乳哺乳。从生物学上看,婴儿的吮吸会刺激母亲神经体液系统,发生奇妙的调节,看得见的是分泌乳汁(泌乳素),看不见的是母亲会爱上怀中的这个“小肉团”(养育后代相关基因的打开,影响人的行为),同时婴儿开始与这个“需要时就会出现的神奇快乐”建立心理链接,形成最初的婴儿全能自恋,这是人类自我效能、自我价值的萌芽,也是后续能够与母亲建立起安全依恋并发展为后来冒险和探索能力的基础。
无论青春期,孩子如何叛逆,在孩子的内在总是有一个割舍不掉的,与这个世界的链接,就是通过这个最初的哺乳,与母亲与母亲代表的非我部分建立起基本的连接,所以这样的孩子无论怎样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
'�1S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