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欢迎打开5分钟读本书专栏,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每次拆解一本实用类图书的知识点,让这些知识为你所用,转化为你的能力。你要做的,就是每日完成5分钟左右的阅读并留言打卡。本次为你带来的是《职场竞争力: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场感悟》。「看完本文约需3-5分钟,请耐心看完」
Ⅰ、对专业忠诚
曾跟我工作过的一位同事,有一天约我见面,在电话中,便可听出来他的郁闷心情。见面,果然一张苦瓜脸。我说:“怎么,又遇到难题了?”
他便开始倾倒一肚子的苦水。原来,他最近职位升迁,任部门经理。这原本是个值得庆贺的事情。但不幸的是,他陷入了人事斗争中,不知道如何应付。他的直接上司是个正直的人,做事雷厉风行,敢作敢当,凡事也能以大局为重,但在做出成绩的同时,也自然会出错,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而新来的副总呢,工作了三十年,从国营单位到私营单位都做过,所以处事比较有技巧、圆滑,总是能从一些问题的间隙间滑走,而不用承担责任,完全一个不粘锅。有位股东在公司架构上是管财务的,却常常喜欢听一些流言飞语,又什么都插手管,发布一些情绪化很重,有时候完全针对个人,特别是针对自己上司不利的一些命令,他内心深处知道上司是对的,但又不敢不听股东的命令,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件棘手的事。工作中,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此类事情确实也难免。作为投资者,自然心疼自己的钱,当看到损失的时候,着急是正常的,常会以自己的理解来发布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命令。但很多技术、品质等方面的问题,确实需要以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思考模式去判断,投资者认为正确的命令,放到专业领域里来,未必就是专业的、对的。问题的冲突,大概从这个中间来。
这种复杂的局面,谁也给不出好意见。我只能谈谈如果我面临这种情况,将如何处理和选择。
我的观点是:就事论事,就问题处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先要剔除掉影响我对问题本身判断造成干扰的各种人为因素。用专业的知识去判断,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该怎样判断,就怎样判断,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至于凡事不沾,容易溜掉的副总,如果跟他负责的领域有关,我会在相关会议,或者处理讨论时,邀请他参加。
如果他以忙为借口,我会等他不忙的时候再开。如果他不忙也不去开会现场呢,我会直接带领相关人员,去他办公室请示他在他办公室开会可不可以。这样,他就无法再以任何理由推脱掉。在会议讨论中,他不发表意见也不愿意签字怎么办?也没有关系,我会将他“没有任何意见”的回答,记录在相关档案里。大家讨论并做出决策的时候,不发表意见,其实也是一种意见。
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地点,无论针对谁,我还是坚持认为:工作者要专业。专业的工作方法,专业的工作态度,专业的思考模式,专业的知识结构,专业的逻辑分析,专业的工作伦理,专业的工作判断,专业的处理方式。这些综合起来,就是专业的工作素养。我们要忠实于它,听命于它,在它的支撑下,展开我们的工作和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各种艰难苦困,乃至心理挣扎,但在专业面前,绝不能妥协。不能因为上司的压迫而违心做事,不能因为同事的通融而违心做人,更不能因为老板的眼色而罔顾一切,为“五斗米而折腰”。任何时候,都不玷污自己的专业和自己的内心,这才是真正的忠诚。对工作、对专业、对自己的忠诚!有了这样的工作伦理和工作素养,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做得出色。
内容分享贰:逆境让生命充满能量
Ⅰ:做深做细做精
三年前我换了工作,我加盟的新工厂是做电子材料的,算是个新兴行业。了解中国制造业现状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基础材料、精细化工和机械加工水平不是太高。不幸的是,我们所需要的所有原材料(电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都需要进口。甚至我们需要的一种纸,因有较高的尺寸稳定性要求,寻遍全中国,都找不到能满足要求的,只能从日本进口。
更加不幸的是,我们用来加工产品的设备,我问遍了所有中国可查的专业设备加工商,我们所提出的精度要求及自动操作设计要求,都没有一家能达得到。为此,我曾经请教过行业的多位专家,他们的一致答复是:这么高的要求,只能从日本进口。而且,这类设备目前也只有日本提供。
在从日本回国的途中,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10年前的同一集团不同公司的同事打来的。在中国很多同行是冤家,我们这个领域也差不多。但因为我们有十年的友谊,而且他所做的产品也跟我们所做的产品不冲突,所以他给我介绍了一家国产设备厂。
但当我坐着出租车,跑到工厂的时候,第一眼,便将我从云端,摔到了冰窖:一家破烂小院,还被分成两家。门口堆放着一堆破铜烂铁。接待我的,是一个穿着一身旧工作服,话不多,多少有点木讷的中年人。他就是老板。说实话,我当时想掉头就走。但碍于面子,我还是进去看了看。不料,这一看,我的眼睛像粘了不干胶,粘在他们里面的车间里,再也不愿意移开。
车间里摆着一条刚刚组装完成的生产线,无论是设计,还是加工能力,都非常出众。因为我刚从日本回来,在日本看了几家厂的设备,甚至不乏世界500强的公司。但说实话,这条设备,跟他们的设备摆在一起,丝毫不逊色。
但光看外观还是不能令我放心。我想让他们开机,实际操作一下。木讷的老板毫不含糊,一瞬间变得神采奕奕,立即命令员工备料开机。设备的运行及加工效果,也非常理想,完全能达到我们所设计的精度要求。而且设备操作设计也非常的合理,人性化。我内心狂喜,立即通知设备、工程、技术、品质人员准备,以最快的速度飞过来,论证这台设备的加工能力,极限产能,及后续改进安装的可行性。
晚上十一点多,我们才忙完,一起到达酒店。坐下来,聊天。我很好奇,问老板:你是如何将设备做到这个程度的?为何有这么好的加工能力,还窝在这一小的一块地方?为何不做广告,产品销售要靠人们口口相传?
一谈起这些,老板的木讷一扫而光,谈话有逻辑而富于激情。他告诉我,他的学历只有中专,二十年前,毕业后,跑到广州工作,找来找去,找不到工作。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进了一家台湾公司的设备部当维修员。因为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刚开始什么也不会,被台湾上司骂得半死。他觉得自己确实不懂,所以也没有什么怨言,天天跟在台湾上司的屁股后面,用心学习,晚上在宿舍半宿半宿啃理论书籍。台湾上司对他本来是有意见的,但看他这么勤快,又肯学,慢慢由讨厌变喜欢,常常在维修的时候带上他。上司一边修,一边多讲解原理。而他,用心他将上司教记下来,晚上再整理成笔记。
因为他成长的很快,慢慢地,很多工作,台湾上司便很少去亲自动手修了,都是交给他做。他则是无论大小毛病,统统全接,不修好,绝不罢手。因为他们的设备都是日本进口的,中国内地还没有厂家生产类似产品,所以他每次独立维修的时候,都拿上各类工具,将零配件,全部测绘下来。
每天晚上,其他人都玩牌,或者进入梦想的时候,他则一个人在办公室加班,将白天所测的数据,全部画成CAD图档。偶尔有零件买不回来,或者跟日本厂家谈不拢的时候,他还会画好图,交给采购找厂家加工。每次加工的时候,他都申请前往,亲自跟进。不到三年功夫,他将两条功能不同的生产线的所有零件及设备整体设计图,靠自己的积累,全部画了下来。
············
我问:你为何不扩大工厂?为何不做广告?他答:机械加工是个细致活,需要不断的雕琢和提升。人员培训更是辛苦。我现在的操作加工团队,是经过三年精心培训,才慢慢培养出来的。如果我只是为了做业绩,贸然加人,接单,设备加工的质量必然下降,迟早会砸掉这块牌子。所以,现在对我而言,最急的不是多接订单,急着交货,而是把好质量关,把手上的设备100%做成功,让客户100%满意。
即使未来,我也不打算大肆扩建团队,就维持现在这样的规模就行了,但设计能力和外观精细方面,还要下狠功夫。将我们的设备跟日本的设备摆在一起,大的功能模块,我们都能实现,但细节方面,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我们要真正做深、做细、做精。
我希望5年以后,或者10年以后,无论是我的设备设计能力,还是机械加工精度,乃至外观漂亮程度,都能达到或者超越同类的日本工厂。虽然我的工厂小,但一样要做成世界级的,我希望我的设备不仅能在中国竞争,在国际上也一样能跟一流的设备进行竞争。至于广告嘛,现在完全不必要去考虑。手上已经接到的订单,都已让我忙不过来了。这个事,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再说。
谈话间,已是凌晨三点。因第二天我要赶路,他也要出差,所以只好依依惜别。
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都是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干劲的人。每次我去长三角,都会约他出来吃个饭,聊聊工厂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如果时间充裕,我还会去他的工厂坐坐。他也已经从那个小破院子里搬了出来,买下了一栋30亩大的厂房。我去看的时候,发现五金加工现场整整齐齐,漂亮有序,看起来简直不像是个机械加工厂(我看过太多的五金、机械加工厂,给人的感觉,似乎永远都是一幅脏兮兮的样子)。
而他的设备已安装到我们工厂中一年多了,运行非常良好,加工精度和稳定性,一点都没有输给日本设备。而他的故事,也常被我挂在嘴边,给我的同事,给我的朋友,乃至我的客户讲。他就是我心目中,中国制造业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我是阿飞,飞哥学堂专栏读书作者,读过1000+书籍,热爱生活热爱你。公众号:5分钟读本书(ID:dushu300s)
欢迎加入5分钟读本书饭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