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期间有幸参加了亲子共同成长营,期间带领者陈立老师组织了一个家长沙龙。她分享了很多关于如何欣赏孩子的画作,如何引导孩子绘画。在一旁聆听的我,虽然表面平静,但是内心波澜起伏。哇哇,这不是最好的叙事精神的实践吗?原来我一直学习的叙事哲学观是可以用来陪伴孩子绘画的。
在前几天的晚上,发生了一次美妙的实践。
那天晚上已经九点多了,本来是很要催促丫头去睡觉。但是她带着坚决的语气说今天的画画日记还没完成。哎呀,主动要求画画是多好的事情,而且这么重要的享受怎么可以被打扰。于是我既挣扎又爽快地答应了。
才几分钟,丫头就带着大作,屁颠屁颠来让我欣赏。偌大的纸上,依旧只画了一个人,永远不变的造型。不同的是,这次用了很丰富的色彩。那一刻我开始思考,如何让丫头的画,可以再丰富一些,或者多一些表达呢。记得前几天我跟她说:你的画太简单了,能不能丰富一点呀。那时候丫头回应我:“不要,已经够了。”那一刻我也尊重她的决定,因为画得满不等于就是好作品。我也在思考,如何避免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她的作品。但或许她需要一些引导,“太简单了,丰富一点”的引导可能是离她很远的语言,如果我用更贴近她的方式去启发她,会不会更好地帮助她去表达。
于是我从椅子上移动到地板上和丫头坐在了一起。我看着她的画,开始去好奇画里的人,这位小初心中永远的女神,Moana。“欸?她在哪里呀?”我开始了第一个好奇,那么空的画纸,应该在这一点上很有空间去表达。“嗯~ o(* ̄ ̄*)o”丫头有了几秒钟的停顿,之前也没有往这个方面想过,她需要一些时间。但又很快,答案就蹦出来了。“她在草原上!”她迅速地从彩笔堆里挑出了她觉得对的绿色,一条帅气的波浪线,就把大草原画出来了。首战成功!我心里暗喜。
赞叹的同时,我紧接着又发问了:“她在草原上做什么呀?”又是几秒的停顿之后,丫头的答案又跑出来了:“她在浇花呢!”但是这一次动作并没有马上跟上了。我不放弃地追问,希望她的画笔可以继续:“那她用什么浇花?” “用水壶。但是我不会画水壶。”丫头的语气开始走下坡路了。是呀,水壶挺复杂的,她从来也没有画过。那就把脚手架再搭低一点吧,我调整了一下问句:“那水壶是什么形状的?你用形状来代替也可以的。”这一问,她就好像有了方向了,马上开始落笔。壶身,壶柄,壶嘴。哇!她竟然画出来了,还加上了水。她自己都好惊喜。我们在这一个地方开心了很久,意外地收获了惊喜。第一次尝试画水壶成功。这个小成功似乎给她的自信加了很多油。
后来再去好奇更多的东西时,丫头的画笔越来越流畅。Moana的妹妹、花朵、太阳、奥利奥、裙子、椅子、蓝天,一个个跳上了画纸,最后共同组成了“美丽的世界”。这也是第一次我和她一起的创作。好喜欢这样一起畅想的时光。借助画笔,一起绘制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里,好多叙事的理念都在帮忙。尊重多元的在地性知识,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作品的好坏,允许丫头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现。带着全然的好奇,在哪里,干什么,天气怎么样,而不是让她去画自己觉得不错的东西。比如我完全也可以叫她在天上画个太阳,但是那就变成我的想法,建议,而不是她的。天气怎么样,她就可以去感受自己,从而决定怎么样的天气是适合这幅画。搭脚手架在这个过程里也帮了很多忙,不断调整问话,越来越靠近她的语言和能力。还有丰厚支线故事,我们在水壶的惊喜上面长长的停留,让那个能力是被看见,让她感觉自己是更有力量的。
叙事一直是可以在生活里实践的流派。我也期待未来还有更多的实践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