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思想思潮
作者:盛夏欢歌
01戛纳红毯:为“功成名就”而战
为期12天的第71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已久,思来想去,有些话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戛纳国际电影节,亦译作康城(坎城)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39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相较于后两者,戛纳电影节在中国的知名度明显更高,这其中缘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最近几年,一波又一波中国“毯星”和“网红”们的炒作。
回顾历届历史,除了张艺谋、贾樟柯、巩俐、张国荣、张丰毅、张曼玉、章子怡、范冰冰、张震等受官方邀请的导演明星,还有很多与电影宣传并无半点关系的人靠着各种门路,实实在在去蹭了把红毯。
于是,“某某明星蹭红毯达数分钟之久”“某某明星因长时滞留红毯,被保安驱逐”等等这样的新闻不绝网络。
“五星红旗装”、“东北碎花”装等等奇装异服轮番登场。
“假摔”、“晕倒”种种博人眼球的招数更是看得我们瞠目结舌。
外国网友觉得好笑,中国网友只觉尴尬不已,这丢人是丢到国外去了。
归根结底:太想成功,太想走红。
02曲解成功:在金钱和权势被高度崇拜的时代
成功所刮起的“蝴蝶风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走红之后,金钱和特权随之而来,外界的羡慕也如期而至,这种感觉容易叫人上瘾。
《人民的名义》中,贪官赵德汉,一个小小的“处长”,贪污高达现金2个多亿,他说自己出生农民家庭,穷怕了。
再举一个普通例子。
大学闺蜜的母亲,曾经三次给即将毕业的闺蜜提供就业建议:
第一次,她建议闺蜜当老师,女孩子图个稳定挺好,受人尊敬,社会地位也高;
第二次,她建议闺蜜进银行,银行待遇好,赚钱快;
第三次,她建议闺蜜去考公务员,当官好,灰色收入高。
几年后,闺蜜把她妈接到城市生活,她妈妈每次经过小区旁边的别墅区时,言谈举止中少不了对有钱人生活的羡慕。
她妈开始质疑自己那套价值观:
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每个月只能拿几千块的薪水,而人家那些没啥文化,靠做生意起家的人却能住进那么好的房子?读书有啥用?
你看,没有优渥富裕的生活,“稳定”、“受尊重”这些美好字眼不是一样没用吗?
这个例子虽然偏极端了一点,但它能代表这个世俗社会对成功的曲解:没钱没权,梦想和自我价值都是狗屁。
更可怕的是,无论多高学历、工作能力多出色,女性最大的成功仍被定义为是——嫁的好。
住大房子,开好车,睡觉睡到自然醒,有一大屋子保姆伺候,买得起各式LV、GUCCI、香奈儿,满世界各地旅游。
最好人人都能是昆凌李嘉欣徐子淇王艳。
我们的价值观,在这个快速发展,并且极度浮躁的社会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其实,比起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有些东西更值得我们用终生的时间去追求。
03解剖自我:敢于正视自己的价值所在
最近几年,有两本书特别火,一本是《梵高传》,一本是《月亮与六便士》。
两本书分别以画家梵高、高更为原型,记录了他们堪称疯狂的人生。
这两个人都属后印象派,梵高在27岁正式走上专职创作之路,高更是在25岁。
在今天看来,两人在绘画上的成就璀璨夺目,但在生前,画家都穷困潦倒不堪。
两个人性格都乖张孤僻,被周围的人所讨厌,梵高靠着弟弟提奥的接济,一个人孤独生活在法国南部的乡村里。
而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画家最后远离人世,定居于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最后惨死于麻风。
如果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梵高和高更在当时都没有取得成功,但他们身上那种勇气是可以超越一切的,用终身的长度来倾听自己内在最真实的声音,并用尽全部的力量去燃烧自己,去关注上帝赋予其的才华。
04改变聚焦:关注成长多于成功
在短暂的几年记者职业生涯中,曾有一次令我特别难堪的经历。
采访对象不是一个特别有名气的人,加上活动并没有成稿的要求,我通过微信发了几个很随意的采访题目给对方。
短短几分钟后,我收到了他的语音,言语中是气愤和不满。
“我不认为你这些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请问你真的有了解过我的工作吗?”
那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有人质疑我的专业能力。
冷静之后,我认真反思了自己。
那几个我随便敷衍嘉宾的问题,确实跟我刚毕业时的水平差不多。
我甚至在潜意识里把采访嘉宾三六九等化。
我问自己这些年有没有认真关注过自我成长,是不是也陷入了盲目追求成功的怪圈中?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经分享过她对于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两次采访经历。
第一次是她留学美国期间,那时的她刚做访谈节目,访谈问题没有特别的关注重点,她当时还问了:“那时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这样的问题。
后来在中美建交30周年的时候,杨澜再次采访基辛格。
杨澜团队事先搜集到了关于基辛格的所有材料,从他当教授时写的论文、演讲,再到他的传记。
厚厚一摞资料,外加关于他的7本书,资料看完,杨澜整个人也晕了。
最后的采访只有27分钟,但是效果却出奇的好。
基辛格本人盛赞杨澜问了一些非常好的问题,而这次采访也被很多外交专家认为富有深度。
“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杨澜说。
这种成长,它确实应该成为我们人生每一个阶段的一种常态,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05增加可能: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
生命的宽度和深度远胜过长度。
与其囿于一个圈子,在某一种生命体验中长命百岁,远不如那些经历过如烟花般绚烂的短暂人生。
有一种人是我特别喜欢的,他们从来不给自己贴上某种标签,也不固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他们身上我们永远看不到年龄的威胁,他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一直活在丰富自己人生体验的路上。
“喜茶”Logo的设计师——Icy Tan,一个90后的成都姑娘 。
二十几岁的年纪,她以插画师、模特、旅行者的身份,一直行走在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中。
她在南美洲的贫民窟做过艺术治愈者,教罪犯和流浪汉画画;
在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和可爱的动物们亲密接触;
在智利成为一名职业模特。
没有一个是专属于她的身份,但她愿意敞开心扉去尝试新鲜事物,所以她的人生体验显得丰富多彩,就像她自己所说:
“只为遇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和人。”
有着“最炫的东北人”、“最酷老大爷”、“健身达人”等诸多称号的王德顺老头,他活得真的是酷毙了。
2015年的北京时装周,老爷子光膀走T台的照片迅速走红网络,自信洒脱、身材健硕,走在一群鲜肉中间,丝毫不逊色。
看看老爷子的传奇经历:24岁成为话剧演员,44岁开始学习英语,49岁开创造型哑剧,57岁创作全新的艺术形式“活雕塑”,70岁练腹肌,79岁上T台。
“经常运动的人,闪躲腾挪都特别快,这也是运动的好处。我的生活有这样的状态,归结于我的运动,运动能提高生活质量,让生活有了追求,有了希望。”
老爷子是这样说的,他也在用极强的自制力向生活不断发力。
从50岁开始健身,到如今的80多岁,三十多年时间里,每天雷打不动去健身房运动两个小时。
不断去扩宽自己的人生体验,才会有感受到更多生命所带来的惊喜。
06保持快乐:当个平凡的普通人
感知快乐是一种能力。
看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再到其多次尝试自杀的现实人生,色调太过灰暗。
有时候,能快快乐乐当个普通人,比什么都强。
当前,自杀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每一年,因为抑郁症、躁郁症等等心理疾病而结束自己生命的死亡比例也越来越高。
除了遗传性的抑郁倾向外,最常见的抑郁根源是财务状况、工作、感情、理想、身体健康状况这样几个大类。
生活裹挟着我们无奈向前,“工作是为了生活”,硬生生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
我们得到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买到的房子越来越大,车子越来越高级,但我们却也彻底失去了感知幸福的能力,我们不快乐。
著名隐士竹林七贤,追求自由,不趋附权势,常集于竹林之下,放歌酣畅。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一生秉持“爱过之外无大事”,生活之乐不离琴棋书画。
就连身价几十亿的香港著名影星周润发喜欢出门坐公交、地铁、渡船,他希望自己能感悟真真切切属于一个普通百姓的快乐。他说:
“我没有司机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人越成长,越发现,人生中真正难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如何保持住一颗安宁的心,过着平凡而快乐的生活”。
成功与否,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生命的一种体验,如果追求成功,成为了我们负重前行的大壳,那么,我宁愿选择当一只缓慢而快乐的小小蜗牛,去用心感受这世界的美丽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