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赤贫
朱元璋这个大明开国皇帝,出生在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贫穷让他眼里只有食物,吃饱饭就是人生的目标,没有精力关注外面的世界,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赤贫的原因,按照祖辈的经验,一门心思的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
艰难选择
元末一系列的旱灾、蝗灾、瘟疫和死亡,让这些忍耐性极强的农民,处于恐慌的低气压下,也是这次灾荒让朱元璋家破人亡、失去了生命中仅有的亲情。年幼的朱元璋,本来准备流浪的,在乡亲的帮助下,到一个寺院里过起了半饥半饱、挨打受累的和尚生活。
仅仅50天,寺院粮尽,也没法混下去的时候,朱元璋还是过上了流浪的乞讨生活。流浪生活,朱元璋没有了家人、乡亲和寺院的依仗,只有靠自己才能生存下来,生存的压力,使得朱元璋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成为老手,流浪生涯让朱元璋大开眼界,他眼中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浪过程中,为了生存,他偷、抢等流氓手段都用过,但是从来没想过“造反”。
大饥荒过后,经历了三年流浪生活的朱元璋回到寺院,选择老老实实的做一个苟且偷生的和尚。但是命运总是让人事与愿违,农民起义的烈火烧到了寺院,夹在“造反军”与“非造反军”拉锯战中的和尚,为了避免被当做乱民砍头,只能躲躲藏藏的过活,到寺庙也被烧了的时候,朱元璋彻底走投无路。
虽然收到同村哥们加入起义军的邀请,朱元璋还是没有选择当兵这个高风险的职业。最后,被人举报与起义军勾结的时候,生怕遭官兵追杀的朱元璋,才在神佛的帮助下利用两块木片确定下了加入起义军的决定。
不想造反
朱元璋的出生和经历,一直处于赤贫的农民家庭,有着深厚的农民思维。贫穷严重限制了他的思考,使他跟祖辈一样一直聚焦于解决生存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用亘古不变的方式去填充传统社会的唯一的坑。他虽然有一颗聪明的大脑,却长期处于赤贫的底层环境中,长期输入的是那些“乡间野史” 的底层文化,思维的局限,使得他也是只看得到表象,而无法进行归纳、总 结、推理。
他的人生目标就是生存,而当兵对他来说就是风险最大的选择,很有可能因此而丢掉性命。虽然动态的环境在一步一步恶化,甚至威胁到他的生存,但毕竟面对威胁,还能找到一根根快要断掉的稻草,他还是要被动接受这种在恶劣环境中不断残喘的生活。毕竟生活再艰难,也没有脱离他原有的生活模式,而当兵是另一种风投性的决定,是跟他原有的生活模式完全不同的一种方式。
农民思维
农民思维是长期农业社会被压榨下农民形成的一种应对方法,历史长河中,不管年景如何,农民的处境一直是最不好的,这也说明,农民思维是一种失败者的思维。
首先,农民思维是保护已有资源不失去的思维,而努力获取想要资源的一种思维。
资源的拥有同时也会局限人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前,人与人之间的资源、信息的透明度比较差,很多优秀的人就是拥有资源和信息的知情权,面对突发的事件、危机,在做选择时,能根据更多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而缺少这些资源和信息的人,在面对危机时可能会因为做了错误的决策,而遭受灭顶之灾。
互联网技术让信息的获取更快捷、容易,是拥有原有资源停滞不前,还是努力追求更先进、更全面的资源,就成了人与人拉开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农民长期处于权势下形成的委曲求全、忍耐的处理方式,对陌生环境的抵触、逃避,也是一种农民思维。
因为这种大脑的缺陷已经一代代遗传到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人比较多,但能意识到这种大脑的缺陷,同时意识到,通过刻意练习,这种缺陷是可以克服的。这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 农民一生重复的就是在忍耐下如何生存,这种肤浅的事情,而较少有机会锻炼归类、抽象、推理这些深层次的思维能力。他们从来不会把注意力放在食物以外的任何地方,不去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赤贫,不去想如何才能脱离赤贫的境况,而是在现有情况下,如何去找到维持生命足够的食物。
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同时,也决定了人的出路。如果把自己的注意力投放到一些深度工作上,你的竞争力就会很大,摆脱现有的困境,或追求更大的发展,都是一种强大的助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