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娱乐圈读书今日头条
《三国演义》周瑜:“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三国演义》周瑜:“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作者: 周雨聊管理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10:45 被阅读2次

    虽不是主角,出场次数也有限,三国里周瑜的名气却不输曹操、刘备。

    其中缘由,或许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能给我们答案: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赤壁之战俩人合演假降计;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说他的风流倜傥,美人在侧;

    “与周公瑜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说的是老将程普开始倚老卖老,但被其气度、才干折服,转为铁粉;

    “曲有误,周郎顾”,是说他精通音律;

    最不愿提及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他设计孙权嫁妹,反被诸葛算计,结果弄假成真……

    由此,一个帅气、有智谋、爱情如意、团结同事……几近完美的男子形象呼之欲出了。

    都道胜负乃兵家常事,对他,我们只希望一直赢!(花痴脸,所以好讨厌诸葛啊)

    可惜,天妒英才,打算征益州时暴病而亡,不过36岁(虽然有人说,这个年龄在古人中也活到平均水平了)。

    《三国志》记载:“周瑜16岁择主定交,19岁随孙策征讨刘繇,孙策平定江东6郡,周瑜参与了其中4郡的战争。24岁为中郎将,26岁成为托孤重臣。随后,又平定贼乱,远征刘表,收服甘宁,擒邓龙。34岁,指挥赤壁之战,36岁征西蜀,病死巴丘。殁前曾向孙权推荐鲁肃。”

    不算长的一生,确实够精彩,耀眼。如熊熊烈火,尽情燃烧。除了早逝,也算够幸运。

    周瑜是今天安徽人,出身于江东官宦世家。他长的玉树临风,世人称之为“周郎”(孙策被称“孙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诗词歌赋,文韬武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三国演义》里他的出场,那是一个意气风发!

    当时(195),孙策刚从袁术处逃离,如鱼游大海,天宽地广。听闻周瑜在丹阳附近便去信一封,而周瑜则立马带兵马前来协助。见面后他们相拥而泣,并就前途未来促膝长谈。你说的,我都懂,赞成,且愿意鼎力相助!

    他们总是聊的投机默契,一如初相见。

    早在190年,孙策的父亲孙坚讨伐董卓,留家人在寿春。孙策“少年英雄”,美名在外,周瑜便慕名前去拜访。

    所谓英雄惜英雄,帅哥爱帅哥,俩人一见如故,认定了彼此,暗定了“终身”。

    周瑜做人豪迈,邀请孙家来自家居住,还让出了大宅院给居住,并登堂拜见孙母,两家由此交好。

    再重逢,好兄弟之外他们又多了一重身份,------君臣。

    孙策之后的发展势如破竹,周瑜功不可没。

    一起攻克横江等地,逼走刘繇后,孙策继续前进,周瑜则留守丹阳。孙策在前线厮杀,周瑜在后方维持稳定。(正是在这时候,他结识了鲁肃,后推荐给孙权。)

    大家都知道曹操曾招降周瑜被生生拒绝。其实,这不是周瑜第一次拒绝 “橄榄枝”。安阳时,袁术也看出了他是可用可才,有意收拢。因名义上孙策还是其部下,不好硬来,周瑜就策略性的拒绝了。

    他热血,却不是不知轻重的愣头青。

    周瑜对孙策的追随始终坚定不移,不仅有精神上的契合,更在行动上尽心尽力支持!孙策死,他就倾心守护孙氏基业。

    200年孙策身亡,其弟孙权接过东吴的接力棒。当时的形势是内外交困,孙氏政权摇摇欲坠。听闻噩耗,他即可从驻地带兵奔丧,和张昭一起掌管军政,稳住了大局。

    当时孙权接位,然其名号不过“将军”,大家对他的礼节也比较随便。周瑜看在眼里,他是怎么帮新君立威的呢?

    倒也不复杂,----别人越随意,他对孙权就越恭敬,以君臣之礼待之。这样一个开创江东基业的元老,威名在外的大将尚且如此,别人想不恭敬就说不过去了。重大危机,被他轻松化解。

    所以,他凭能迷倒众生,绝不是偶然。长得帅、有情趣,英雄气概,更有识人之明,兼具政治家谋略。

    他的识人之才,不仅体现在能一眼看出谁值得辅助,还能准确识别谁有能力辅助。

    陈寿夸他“16岁择主定交”;鲁肃正是他推荐给孙权的;203年,大将甘宁来降,周瑜也是大力推荐,使其被重用。

    说他是东吴的“定海神针”,一点不为过。

    孙权时期,东吴诸多棘手大事,都是在他的推动下决断而后执行的。

    官渡之战后,曹操一统北方,就想在南方搞点事情。他写信让孙权送人质。面对风头正盛的曹操,送还是不送,这是个问题。孙权于是带周瑜同去见母亲。周瑜就此事做了一番分析,有骨气,有基于客观形势的利弊权衡,更有余地弹性,由此坚定了孙权不送人质的决心。

    孙母大悦,叮嘱孙权说,我一直把周郎当儿子,你也应该把他当哥哥的话(周瑜和孙策同龄)。

    注意,这话可不是寻常人家的客套。

    作为吴主的母亲,孙老夫人也不是没见识的。一方面,是两家有旧时情意,另一方面,也足见周瑜对吴国的举足轻重。实际上的国君主动称兄道弟,不管真心还是有意拉拢,都是足够的信任和肯定!

    确实,没有周瑜,东吴大概率挺不过赤壁之战。

    和官渡之战一样,赤壁之战也是一场以少胜多。两场战役,同样的敌强我弱。不同的是,曹操面对的是优柔寡断、大臣内讧的袁绍,而孙权面对的却是机谋善断、作战经验丰富,业已一统北方的曹操!!

    东吴势小且新定,实力相差实在悬殊,东吴群臣一窝蜂的主降确实情有可原。

    生死攸关时刻,周瑜再度被召回。

    周瑜说,“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况且北方人都是旱鸭子,到了南方才没多久,容易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在曹操的后方,始终是一个不安定因素,这点,想必曹操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不会跟我们打持久战,而是追求速战速决,他一急,我们就可以寻找机会了。” (余襄子版)

    周瑜又说,“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其实都是胡扯,顶多十五六万,其中有一半是刚刚投降的荆州兵,人心并不一定都是向着曹操的。因此,曹操也没什么好怕的,我们还是有很多取胜条件的。”(余襄子版)

    听完这些,孙权长吁一口气,一颗大石头落了地。只见他猛地抽出宝剑,砍掉了桌子一角,“谁再敢说投降,就像这个桌子一样!”

    气势如虹。

    孙权怎么就一改之前的沉默不语,画风如此强硬了呢?是谁给了他底气?

    自然是周瑜!孙策是冷静的政治家,他清楚,以弱对强,光血气方刚远远不够。有可用之才,有打赢的可能才硬得起来。周瑜显然让他看到了那个可能。

    果然,结果是好的。火烧赤壁,曹操大败。

    三足鼎立之势由此形成,周瑜的功劳首当其冲。

    他还一鼓作气占领了荆州很多地方,与曹仁对峙。不幸的是,一次督战时中了毒箭。后来,建议杀刘备未获许可;再后来,提出了夺取益州的方案,不料很快暴病而亡。一颗璀璨星辰,悠然而落,叹惜啊叹息!

    当然,他的功劳,孙氏兄弟是记在心上的。

    198年,周瑜回到吴郡,孙策亲自迎接,升官、给士兵战骑;知道他爱音乐还赐乐队。但在孙权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周瑜是我的好兄弟,我跟他之间形影不离,而且我这兄弟长得又帅又有才干。早年在丹阳的时候,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所以我才有了今天。别看我给他的赏赐很多,其实他的功劳还远远不够这些赏赐呢!” (余襄子版)

    朝堂之下,俩人还是当年的好哥们。攻破皖城时,孙策和周瑜一同娶亲,分别是美女大小乔。

    孙权对他也是厚待的。孙权曾说,没有周公瑾,恐怕我还坐不上这个位置呢。

    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难,这个道理周瑜心知肚明。他庆幸自己没有跟错人,作为回报,他以守护孙氏基业为责任,自发为之贡献青春热血。

    《三国志》里曹操派蒋干劝降周瑜,周瑜以言明志:“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听的蒋干无言以对,回去后向曹操称赞周瑜雅量之高不是言辞所能形容,劝其放弃招降念头。

    “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这正是周瑜对东吴(孙策)“情比金坚”的根本所在。

    所以,所谓的心胸狭隘,是对他最大的误解。

    即便是世人公认的黑化周瑜的《三国演义》,细细去读,也不难发现,他和诸葛的争斗动机,说的很清楚,出于公仇而非私怨。

    他看到诸葛的才能,先是钦佩,后想刘备集团终为敌手,就有意劝降。劝降不成,为了防止以后成大患,才动了杀机。

    他对孙策基业有多在意,对以后将成劲敌的诸葛就有多提防!

    我们喜欢周瑜的故事。他超强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才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或许也承载着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寄托吧。

    只要想想历史上那么多呕心沥血扶持君主上位却结局悲惨的例子,就明白他和孙氏兄弟之间彼此信任,富贵不相忘的故事,是多么可遇不可求!

    朝堂上不失君臣之礼,心底常存兄弟情意。

    一个气量宽广,信任有加,一个不侍宠而骄,鼎力相助。还有比这更完美的上下级关系吗?

    放眼现代组织,时代变迁千年,但组织与个体的关系纽带,和三国是一样的。

    多数人靠的是金钱利益。利益符合预期,能够动态平衡时,关系稳定;一旦出现利益落差,心理失衡,关系破损,就一别两散。

    少数人靠的是理想驱动。他想做的事只有你的组织平台能提供舞台,便也矢志不移的追随。比如诸葛亮&刘备,荀彧&曹操。

    最后一种,依靠彼此人格吸引而产生牢不可破的情意。刘、关、张桃园三兄弟如此,周瑜&孙策,也是如此。引用一句煽情的古诗,“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是你是你,就是你!

    再说一句孙权,他被评价有“勾践之奇”,忍辱负重,终成大事。但成大事之后,他俩功臣一个死,一个提前退了才保命。综合孙权的无情作风……稍稍能对周瑜的早逝有一点释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演义》周瑜:“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xq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