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利用“前台表演”和“后台现实”,树立学生的正面形象
——读《选中我们的学科》
【原文摘抄】
1.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召唤我们矢志从教的契机不仅是与某位导师相遇,而且还是与某门学科相遇。我们情不自禁地倾心于该学科的专门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不仅能阐明外部世界,还能揭示我们的自我认同,不仅是我们选中了一门想教的学科——这门学科同样选中了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正是我们与某门学科专门知识的“情投意合”,该学科才唤醒了我们还在休眠的自我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原本相当排外的年轻人,通过接触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的人,学会了如何理解和欣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卡普兰就此事反思道:“每逢发生类似的事情,我就会想到,学会一门外就是获得成长的机会,获得自由的机会,获得从我们偏执的成见和心态解脱出来的机会。”
通过探寻为何迷恋法语专业的缘由,卡普兰得到了自我认识。正是这种自我认识帮助她重新思考、努力应对,甚至从净化心灵的角度看待生活中令她愁肠百结的人或事,从而维系着不忘初心的教师心灵。
3.我们仅靠肉眼的远眺近观并不能看透“外部世界”,我们是通过观察世界的透镜来认识世上万物的,利用新的透镜,我们就能看到旧的透镜所看不到的东西。
以这种新眼光看待人生令我震惊:人们并不像我以前以为的那样是行动自由的,而是像提线木偶那样呗隐身的木偶玩家用系在其心灵和头脑的提线操控的。
4.个人或群体看得见的作为不过是在“前台”的表演,而在“后台”的动态则比我们看到的前台表演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发现前台世界既诱人亦吓人:这既是一个可以露才扬己,令我跃跃欲试的名利场,也是一个说不定自曝己短,令我畏缩不前的竞技场。
对后台的了解,让我有了一种足以自慰的想法:每一个英雄都有不为人知的弱点。这个念头起到的镇静作用恰如常给心慌意乱的演讲者壮胆的一句话:你只当面对的听众都是赤身裸体的。
5.米尔斯论及的前台表演与后台现实的差别反映了我自己截然不同的双重生活。表面上,我已经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表现看起来有几分从容不迫、灵巧优雅;内心里,我则感到焦虑不安、笨拙无能。
6.长期以来,我一直站在路旁去评判和贬损别人,现在我明白了为何这样做:我是把感到的那种“行骗感”全都投射到社会,而不是投射到我本人,我是在用这种投射来避开我自己生活的两面性。
7.但我也深知,我的前台生活与后台现实的冲突还远未解决——它还会一再地出现在我的教学中。
面对各种课堂问题,我虽然在内心感到无能为力,但我在表面还要竭力应付。
8.值得再次指出的是:当我寻求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时,找到的并非都是给我添彩增辉,令我洋洋得意的东西。在我记得的那些塑造和揭示自我的相遇中,我发现的“自我”有时是令人尴尬的——但也是真实的。无论为这尴尬付出多大代价,我都决心要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成为更好地教师。因为,我既然认识到我内心隐藏着有可能胡作非为的力量,就不会傻乎乎地听任这些力量破坏我的工作。
【感悟分享】
“个人或群体看得见的作为不过是在“前台”的表演,而在“后台”的动态则比我们看到的前台表演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力。”
读到这句话时,不禁想起某日看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访谈中曾经说,他与儿子乘电梯到家后,顺手把电梯按到首层,儿子不解询问,他告诉儿子:晚上都是回家的人,大家的心情一定是非常迫切的,回家时看到电梯就在底楼,回家的心情该多么高兴啊!从此,他的儿子从父亲的身上学到了换位思考,并在每次回家后把电梯送回首层。
如果没有看到这段访谈,我从不会有意识地把电梯摁到首层,但现在我做到了。我想,这就是白岩松的后台现实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力。我现在不仅自己做到,而且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身边的家人和班级的学生。这也让我看到,一个高素质的人总是能吸引别人向他学习并将正能量传递下去的。
在学生中间,自然也存在这样的“前台表演”和“后台现实”。
今天在检查作业时,LXH一开始告诉我没有带语文作业本,结果晚上放学时,他忽然告诉我找到作业本了。我让他把作业本找出来给我看,他很麻利地放下书包,很快找到了作业本。一本黑面抄,既是语文作业本,又是数学作业本,还是画画本。看到他书写得比较着急的字迹,推演着他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忙碌抄写的情景,以致最后两个词语各少了一遍。我采取相信他的话,告诉他明天用一本专门的本子来做语文作业。他如释重负一般收好了本子,带着一份骄傲。这更证实了我的想法。
这个孩子是藏不住自己的后台真实的。下午检查作业时,面对5名同学举报他骂老师傻bi时,还坚决不承认自己骂了人,却对自己完成作业忘记带作业的事实不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写了作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还是很在乎完成作业,给我留下好的前台印象的,所以,孺子可教,对他要有信心,相信他会逐渐回归到正确地道路上,跟其他小朋友一同前行。
所以,作为老师,我能做的,就是巧妙利用“前台表演”和“后台现实”,树立学生的正面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