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梅

Part1
对敦煌的印象是从2011年的夏天,那年我15岁,初升高的那场军训之后,我的整个高中生涯就是在离家78公里外的敦煌开始的,但那时我并没有真正了解过这座名誉中外的旅游城市。
今年十月末,我有幸参加了一期和专业有关的继续教育培训班,是想见见学术界的大佬,想听听他们对专业的前沿思考,顺便打着外出培训的幌子,在敦煌好好玩几天。
培训期间的每一场分享我都认真在听,像是回到了大学课堂上,做了笔记,拷了教授的课件。这大概也是步入社会后,我重新找到了那股在校时的劲头,感受不同的是,你可以和各种身份,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挺有意思的。
白天的课程安排的满满当当,晚上就很自由,第一天晚上我就去看了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是王潮歌导演的“又见”系列之一。

Part2
第一次看这样的实景演出,确实挺震撼的,剧情以敦煌文化为题材,在90分钟的时间里,向观众再现了莫高窟从开窟到繁盛,再到王道士揭露千年莫高神秘面纱的全过程。
演出是从几个故事的讲述开始的,不知不觉中慢慢带入,整个演出是步行式观看,情景剧安排在地下、空中、迷雾中、黑暗里,犹如迷宫,神秘莫测。每个演绎空间重建起古与今的对话,犹如穿越到千年前的藏经洞、莫高窟、丝绸之路,触摸大漠敦煌的神域风尘,感受敦煌民俗文化的传承。

我在看到王道士揭露千年莫高秘密,向菩萨深深忏悔的那段时哭了,当看到派去长安的十组马队信使都死在途中,只剩一人将“丝路通了”这四个字带到大唐大明宫时,全场的观众忍不住激动鼓掌。

敦,大也。煌,盛也。
这里是敦煌,和历史重逢。
从汉到清,从张骞到王维,从王道士到常书鸿,从入场到落幕,走过千年,只不过一瞬间,便都纷纷沉入沙下。
敦煌文化一直在传承,从常书鸿到樊锦诗,再到每一个你我。
Patr3
演出在黄绮珊的《一瞬间》响起时落下帷幕,打车回到市区,路过沙洲北路,一抬头便看到飞天。
想起微博自媒体达人房琪是这样描述飞天的:“飞天,是莫高窟的魂,薄如蝉翼的纱裙,衬出她反弹琵琶的摇曳身姿,手谈箜篌时的余音绕梁,手捧莲花的婀娜飞扬,是古人极致的烂漫想象。”

王潮歌说,“当丝绸之路已不再繁荣,留下的是一条融入各民族文化、宗教、艺术的精神大路,之所以称之为史诗般的敦煌,也是因为在《又见敦煌》展现的并不仅是历史真相,更多的是价值观,是文化传承的态度。”
我敬畏这样的作品,想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基础上再去莫高窟,去到第257窟,再听一次“九色鹿”的故事。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