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就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如朱熹、曾国藩、郑板桥、林则徐等也都有脍炙人口的家训留给后人。
许多家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郧阳区的徐氏、蓝氏、王氏、何氏、陈氏等就是这样的家族。这些家族由于重视族规家训,始终保持着一种谨严的家风,所以家族兴旺发达,家族内优秀人才辈出。
郧阳徐氏
郧阳区五峰上塔村有座斑驳高古的百年庄园,人称花房子,它是晚清名士、陕西耀州知州徐大璋兄弟的宅院。徐大璋祖父早年曾给地主当长工,后来偶尔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于是利用这笔钱财开始做生意,家族逐渐发达。发达后的徐家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所以家族不断壮大,逐渐由富而贵,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徐氏家训(节选)
天下之治,治于王法,人能循理奉法,遵王道路,则可以寡一生之过而优游于化日之中。至食毛践土、福享太平,黎民尤当尽乎忠顺。田畴赋税,国家岁有常供,务须及早完纳,方见遵王守法之实意。
自古人才出于学校,是非学无以望子弟之成材。塾师尤关始基之立,苟不择名通勤慎之师以诲之,基之一坏,后欲培之而不能。然师固在择之谨而尤贵乎待之隆,礼貌尊崇无不为之加意造就。嗣后务宜尊师重道,有贤父兄自不患无佳子弟矣。
从来用足于俭,业精于勤。自世尚浮华、人耽安逸,于是乎贫而拙者多见于乡族。夫物力维艰,民生不易,古圣王尚以克俭克勤为务,况吾人乎?诚能戒奢靡,惩怀安无骄而富可保,有志而事竟成。吾族人其兢兢守是训焉。
清光绪年间徐大璋、徐大珩两兄弟先后中举,后来徐大璋的父亲为其捐官,补缺到陕西耀州做知州,徐家由此而大盛。民国后徐大璋之子徐光从地方新学读书到上海,徐大珩之子徐藻楹则一直读书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把举人的门楣再度刷新。从创业的第一代人算起,到后来家道败落,徐家人丁兴旺,整整经历了三朝八代。徐氏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伟岸存世的宅院,更是一个家风传承的成功范例。
郧阳蓝氏
蓝氏为炎帝后裔,据蓝氏《合兴堂族谱》记载,十一世炎帝榆罔有一天上朝时,有熊国君少典向他敬献了一株生机勃勃的蓼蓝草,恰在此时,榆罔妻子生下一男孩。榆罔很高兴,认为这是天意,于是赐子以蓝姓,取名昌奇。蓝昌奇为蓝姓始祖。蓝姓从蓝昌奇开始,开枝散叶,根脉盘桓延伸到中国各地。郧阳蓝氏来自江西高安,在郧阳已传24代。
蓝氏家训
务实崇德,急公好义,中正大气,做事尽善,处事尽美。尊孝悌,重人伦,尊长爱幼,务求本分。千古蓝姓不开亲,蓝兰之间,亦不通婚。
爱乃百行源也,倡导知爱敬爱互爱,不失初心;常思代传之恩;常念家国之情;育子孙,读书通文,见贤思齐,和顺雍荣;立慎择术,不苟且于一时,除恶务尽,吾族人旗帜鲜明。依规矩方圆,明是非曲直,行人间大道,懂事理分寸。出入相携为友,往来诚信相助;鳏寡孤独,必予顾恤;困苦颠踣,解衣以怜悯。敦亲睦族,胸忧天下,敢做敢为,将心比心。
不拘何业,精诚为之,事勤于始,善始善终。皇天不负有心人,铁棒亦能磨成针。唯勤唯俭,不辍于一日,乃患乃忧,时刻萦绕于衷。
戒争诉,和谐共荣,讲原则,不苟同。恪法度,修身正己,憎邪鄙,纯洁门风;憬圣贤,朝乾夕惕,禁非为,刚正做人。勖勉忠智,诚敬务本,忠孝同肩,谓我族魂。斯是家风,阖家之训,守望相承,世代不泯。
蓝氏族人由于世代谨遵祖规家训,重农重医,优秀人才辈出。清朝中期郧阳城关蓝氏曾出过父子将军。将军后代兄弟俩又生下十个儿子,堂兄弟中老四中了文举,老八中了武举,由于两位举人名声显赫,以至于社会上称十兄弟为十大贡,十大贡后人现今达数百人,遍布各行各业,各有所成。五贡后裔蓝世华善于绘画曾凭记忆绘制消失于汉江水下的郧阳古城图,被人们称为郧阳的《清明上河图》。大树垭蓝氏后裔蓝治纲,清末举人,其才备受两广总督张之洞宠爱,累荐他入仕,他毕生不做官,只行医,义务为百姓看病。除此之外,还有五峰蓝丰硕,国际一流白血病专家,他们都是蓝氏家族中的佼佼者。
郧阳王氏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0多个著名望族,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等。郧阳有一支王氏,先祖自明朝中期从江西瑞昌迁至湖北大冶,清朝雍正年间又被朝廷移民到现在的郧阳区白桑关镇龙头村五组,称龙头王氏。他们在郧已历二百八十多载,繁衍生息十一代。
王氏家训(节选)
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
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当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搏,财帛散尽。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
一谦受益,一满招损,神灵有鉴,莫辱斯文。阴受其殃,阳恶是因,安贫乐道,其心也欣。秉公惩戒,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
据《王氏家谱》记载,该家族先祖王兴汉和妻子从鄂东迁徙到郧阳后,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在二十来年的时间里,由打工到开荒,由租田租地到买田置地,由务农而兼工商,最后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家道昌隆之后,他们送孩子去私塾、县学、府学受教,求取功名,将根深深地扎了下来。几百年来,王氏一脉恪守勤劳俭朴、自强隐忍的祖训,家族兴旺发达,族人中务农经商、为官为宦、为儒为医等,各行各业成功人士不计其数。
郧阳何氏
郧阳何氏来自江西瑞昌,据清同治版《何氏家谱》记载:明成化15年(1479年),何氏两兄弟何东湖、何东海,由江西瑞昌来到郧阳做生意,在郧阳落脚,后来逐渐发展繁衍,到清代时成为当地的名门旺族。
何氏家训(节选)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乃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人能尽得此道,天地鬼神相之,亲戚邻里重之。凡有父母兄长在前者,不可不及时勉旃。人家子弟,有父母兄长慈爱,又得教以诗书、授以生业,而能显亲扬名、以尽孝敬之道者,乃常分耳,乌足言?要在困苦艰难、流离颠沛之际,竭力尽心、周全委曲、消患弥变、特立独行,而不失其度者,方为孝敬。
子弟读书之成否,不必观其气质,亦不必观其才华,先要观其敬与不敬,则一生之事业概可见矣。凡开蒙之后,能渐渐收敛,一惟师教之是从、亲言之是听。敬重经书、爱惜纸笔,洁净几案、整肃身心,开卷如亲对圣贤,熟读精思、沈潜玩索,将书中义理反求就自家身上体认。眠存梦绎,念念不忘,如婴儿之恋慈母、饥渴之慕饮食,无一刻之敢离,无一时之或怠。如此为学,难愚必明。纵不能尽忠于朝廷,亦可以尽孝于父母;纵不能建功业于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
何氏是由科举及第而走向发达的家族,由于家风家训传承好,何家人大都气质非凡,谈吐儒雅,他们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因而家大业兴,人才辈出。据何氏家谱记载,数百年来,何氏家族仅贡生就达上百人。清朝同治十三年,何家祖先何学雍被皇帝敕封为“鄂豫陕总督”,并赐以“三眼花翎”,其家族产业遍布郧阳、郧西,周边的安城、辽瓦、鲍峡、小花果、泥河、夹河等地遍布何氏庄园40余处。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置业的宝典。良好的家风传承能够激励家族内的青年后辈,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门风。家风家训是中华大地上盛开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智慧之花,我们应该对它精心呵护、用心浇灌,让家风传承,繁华不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