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缝隙(11)
欧阳修拒绝范仲淹荐举的背后
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向朝廷举荐欧阳修为经略掌书记,欧阳修写信回绝了范仲淹的辟命。按照常理,受人举荐这是莫大的荣幸,被举荐之人应该心怀感恩,欣然愿往才是,可是,欧阳修却拒绝了范仲淹的好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按照欧阳修后人欧阳发的《事迹》和《宋史·欧阳修传》的记载,欧阳修的理由是“同进退不同其进”。欧阳修曾经因为力挺范仲淹,被打上了“朋党”的罪名,贬为夷陵县令。“同其退”指的正是这件事;西方元昊反叛,范仲淹在知越州任上被起用,连升三级,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拒绝范仲淹的辟命,正是“不同其进”。
那么,果然是这个原因吗?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从欧阳修自己的《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中找答案:
欧阳修在这封信中说得很含蓄,但意思很明确,他对西方战事很关心,曾经“每一思之,中夜三起”,所以,如果职位得当,他愿意效命。但是,掌书记一职,不是他想要的。他自己早年就立下志向,一旦考取功名,便不再写四六之文。就算是在洛阳河南府钱惟演、王曙、王曾这样的人手下,他也不写四六式公文。
而在他写给梅尧臣的私人信件中,他更明确地表示,之所以拒绝范仲淹的辟命,主要是没有看得起这个职位,所谓的“避朋党”“奉亲”都不过是托词而已。
所以,很多人因此认为欧阳修这个很自负、甚至有些自大,根本没有瞧得起牚书记这个职位。清人王元启认为,范仲淹仅以“掌书记”一职委任欧阳修,是对欧阳修的“知人之浅”。
可以肯定的说,说欧阳修因为没有看得起“掌书记”一职才拒绝范仲淹的,这没有错,但如果仅仅这样看,就小看了范仲淹与欧阳修的格局。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从范仲淹举荐的环境来看,此掌书记与欧阳修当时所在的“滑州节度判官”不可同日而语。“其应答诸路文字,动涉机宜,日不暇给。凡有奏报朝廷,事须精密”,而且,范仲淹自己经常亲自撰写文书。经略安抚司“奏议上闻,军书委丛,情须可达,辞贵得宜,当藉俊僚,以济机事。”
第二,为了这个掌书记,范仲淹曾经广泛地征求意见,大家一致推荐欧阳修,说明这也也是人之共识。
第三,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也许“掌书记”一职确实不是提拔,甚至也不是重用,但可以肯定的是 ,西北军中的经历对欧阳修是一个重要考验,也是难得的经历,下一步自然会有非常之任的机会。
综上所述可知,并不是范仲淹不识欧阳修,而是范仲淹以大局为重,为国选才,当然是标准极高,选择“文学才识,为从所伏”的“俊僚”。同时,也正说明范仲淹无私的品格,与欧阳修也绝不是“朋党”关系。
那么,从欧阳修自身来看,如果说他仅仅因为看不起“掌书记”一职而拒绝范仲淹,同样也是不全面的。在欧阳修回绝范仲淹的信中,除了表达“掌书记”乃“末事”的意思外,至少还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对范仲淹用人上提出了委婉的建议,希望他能够多重视“山林草莽,有挺特知义、慷慨自重之士”。
二是欧阳修认为,成大事者必有“国士”相佐,而如果有“国士”相佐,必须以“国士”待之。这又涉及到如何选人、用人的大课题。
此外,欧阳修时任滑州节度判官,此前因为支持范仲淹被贬。但是,欧阳修一直认为,“自古言事而得罪,解当复用”,他坚信以自己的才华品行,一定会重新回到朝廷。换言之,他对自己的前途是自信的,对自己的职位是有所期待的。果然,不久后,他接到了朝廷的任命——恢复馆阁校勘之职。
总之,范仲淹、欧阳修二人都是当世贤臣,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自然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们的格局也远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如果仅仅把欧阳修拒绝范仲淹的邀请当作欧阳修的“自负之举”和范仲淹的“知人之浅”,那么,实在有违两位贤德的“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