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2级的研究生论文开题,彩琴老师让我去旁听。早上六点四十从家出发,天气真的很冷,行驶的过程中,不知道什么东西跑到了我的车子底下,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我停车下来查看,绕车一周看不到四个轮胎那儿有什么东西,就继续开车走。可是那个声音一直在,无奈,找个稍微空旷一点的地方又一次停车。原来问题不在轮胎,在车子底下,有一大截树枝被压到车身下面,前行的时候拖着地,呲呲啦啦得响。停下来,搞定,安心得继续前行。
到了学校,原本想从西门进,但是西门没有开,又绕到东门。田家炳学院门口有一个停车位,我想着能在外国语学院停最好,就往前开了一点。但是没有车位了,就又绕到了田家炳学院,但是这个方向和大家停好的车方向是反的。我也没有想那么多,还有十几分钟就要开始了,迟到了就糟糕了。索性就停下好了。慌慌张张跑到三楼找小会议室,一转身看到了彩琴老师。老师跟我说:“一直在你后面跟着呢,看着你停了反方向的车,还没有停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24070/130b89566342fa12.jpg)
哈哈,这确实是我亲老师的风格,老师对我的指导不仅仅是在学习上,也有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跟老师在一起,到处都能学到知识。
到了会议室,它比较小,参加答辩的人多,小秘书担心大家坐在会议桌旁,会挡住导师看PPT的视线,就把凳子拉成了一圈,让大家靠着墙边就坐。彩琴老师一来就说,这个会议室的气场不对,那么大的桌子空着浪费了资源,也让那几个没有座儿的同学她办公室搬凳子,原本放在凳子上的资料和包儿都可以放地上,让人坐着。
导师眼里,人是最重要的。反观我们自己,把“人”放在了第几位?
上午一共听了18个同学的开题,同学们选的题目各不相同,我也了解到了很多术语:以读促写、读后续写、边缘人、群文阅读、互文阅读、互惠式阅读、产出导向法、引导发现法、多模态话语、同伴反馈、支架理论、PERMA模型、多模态语篇表征、阅读圈、多元识读能力……这里有一些我听说过,但大多数都是新的,不得不感叹,学习永无止境。
彩琴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是负责的,她的追问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便于后续更好、更顺利地写出论文。她说,如果你的论文可以经得住别人三问,并能够清晰地表述出来,那这篇论文就是值得肯定的。反馈出来的问题有些是共性的,就是我们的这个研究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如此做,如何才能达成。这个目的就是最重要的,要去弄明白这一步。
需要注意几个共性的问题: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弄明白自己的研究属于哪个;研究主体是学生还是教师,题目中有些名词对应的主体不同,不可以放在一起研究;研究不可以跨域,教育学的论文不能跑到心理学去,也不能写成学术论文;文献综述要弄明白关于你的选题,前人研究的不足是什么,你的研究意义是什么;列文献也要去追根溯源,找到它的原始文献;同时要搞清楚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哪个人是专家级别的,他的著作就必须要涉猎——语法教学—程晓堂《新视角英语语法》、行动研究—王蔷、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鲁子问等等。你的研究一定要有专业的文献的加持,不然就没有说服力。不得不佩服,导师和高校的老师对文献的涉猎,大家每一个提到的,他们都知道。没有诸多文献的阅读是做不到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24070/aa8c1003017cfd49.jpg)
我发现,自己也挺喜欢这样的学习的,虽然很烧脑,但是自己有心流的感觉。好好学习吧,也尽快搞清楚自己的论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