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早前的文章中曾经写过很多种构图方式,例如经典的三分法,或者是使用率很高的黄金分割构图法,我们今天依旧来谈谈构图,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种构图方式是我们在以往的文章中从来没有说过的构图法——开放式构图。
开放这两个字我们可能并不陌生,在中小学中的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老师说某某用了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应用在摄影中其实并不罕见,开放式构图是现代摄影表现技巧,不同于常规构图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相对和谐严谨的画面,开放式构图却将观众对画面的审美思维从封闭式的思维向开放式思维转变,跳出整个画面的框架,让观者自己想象画面之外的东西。
开放式构图,不再把画面框架看成与外界没有联系的界线,而是在画面构图中注重与画外空间的联系。1950年代末,在摄影师Robert Frank及后续的摄影师推动及发展下,这种构图方式被广泛用于在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等作品中。
罗伯特弗兰克是开放式构图的鼻祖,他经典的作品中有很多运用了这样的构图方式,用看似失衡、暧昧不清的画面来表达自己隐藏的观点,直射当时的社会现状。
看过了大师的作品,那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大师选择用这样的构图方式来表达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塑造一个完全由观众来想象的区别与框架中的另一个空间,一个虚空间,由想象力构成的空间。
用好这样的构图方式并不简单,需要注意的点有很多!
第一:画面主体不一定放在画中心,以强调主体与画外空间的联系。因为开放式构图着重强调画面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将画面中的人物视线与行为落点放在画面外。这样做有利于暗示外界与画面中的人、物形成呼应与联系。
第二:画面形象不完整,用以强调画外空间的存在,以及和画外空间的有机联系。是不讲究画面的均衡与严谨,不要求画面内的形象元素完成内容的表达,甚至有意排斥一些或许更能完整说明画面的其他元素,让观众获得更大的想像空间。
第三:故意破坏构图的均衡、不协调,使画面经常处于不均衡到均衡,不协调到协调的多样变化之中。有意在画面周围留下被切割的不完整形象,特别在近景、特写中进行大胆的不同于常规的切角处理,被切掉的那一部分自然也就留下了悬念。
第四:借助于声音构成画外空间,而且往往是声画分立。示出某种随意性,各种构成因素有一种散乱而漫不经心的感觉,似乎回眸的偶然一瞥,强调现场的真实感。观众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是对观众的创造力想像力和参与能力的充分信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不用非得将画面完整的表现出来,留有一点想象的空间岂不是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