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表妹哭丧着脸跟Sir说——
87岁的比尔·坎宁汉因为中风去世了。
什么比尔·砍什么汉?这人到底是干嘛的?
Sir上网做了番背景调查,瞬间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了。
因为——
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在报道他。
而且,评价都是逆天高。
《卫报》:他是为纽约街头文化和时尚深深痴迷的摄影师。
《洛杉矶时报》:他见证了时尚界兴衰。
《独立报》:他占据了《纽约时报》版面40多年。
这么一个小老头,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表妹说:
推荐你看一部纪录片,看完就知道原因了。
片名——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Bill Cunningham New York
豆瓣评分9.0。
烂番茄新鲜度99%。
这么高的评分,Sir又一次彻底懵逼了。
看来这人的来头,的确不小。
他是“街拍鼻祖”,从1966年开始,就一直在纽约街头创作。
他记录下的不仅是服装的变化,还有城市建筑风貌。
照片拍摄于1968——1976年间
1978年,比尔在《纽约时报》创立专栏《在街上》(On the Street)。
这专栏一开,就是40年。
美国从冷战打到了反恐战,总统从白人换到了黑人。
他却一直用照片,霸占着《纽约时报》的时尚版面。
从时尚的角度,见证了社会的不断变迁。
所以又被称为“时尚历史学家”。
80年代的潮流:露肩、超低腰裤、学院风
凭着天生的触觉,和几十年的积累,比尔成了“潮流尖端的百科全书”。
他的街拍,必然是来年的爆款。
在秀场,他能够第一时间分辨出哪些设计是创新,哪些是炒冷饭。
即使两款设计相隔了60年。
保罗·波烈1920年作品,阿玛尼1989年作品
所有时装秀都会给他送请柬,预留的永远是第一排的位子。
去不去,完全看老爷子精力和心情。
我没办法参加每一个活动,但我已经尽力了。
《Paper》杂志总编之一Kim Hastreiter曾评价他:
如果你挡在了他镜头前,为了拍照,他可能真的会从你身上踏过去。
他就是个战地记者,只不过他拍的是衣服。
“最高龄的时尚偶像”艾瑞斯·阿普菲尔、“老佛爷”卡尔·拉格斐两位大咖,见了比尔,都是亲热有加。
《Vogue》杂志美国版主编,人见人拍的“女魔头”安娜·温图尔。
评价起比尔来,也只能说一个“服”字:
他和我,还有我整个团队在看同一场秀,但他的关注点永远跟我不同。
然后半年之后,这东西就会火。
这个片名,就是女魔头评价比尔的原话:我们都是为了比尔着盛装。
秀场外,她会特地为比尔停留一两秒。
比尔拍完,其他拍照的她甩也不甩。
我19、20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拍我。
如果有一天他忽略我了,那我应该就完蛋了。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跟Sir一样好奇:
这老爷子长期在时尚圈里混,肯定是个顶级潮人吧?
而且他还是2012年《名利场》全球最佳着装名人榜第三名。
第一是凯特王妃,第二是杰西卡·查斯坦
听起来简直可以秒杀王德顺、张双利啊。
没想到!
他的穿衣搭配,几十年来保持高度一致。
就是如下这款。
卡其色休闲裤,一辆自行车,一台相机
到晚上,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会在身上套一件反光背心。
下雨天,就套件雨衣。
磨破了,直接拿胶布粘上。
雨衣总是会烂的,修修补补又一年,你们纽约人就是铺张浪费啊。
那件“标配款”的蓝色夹克,来头说出来吓屎你。
这是20美金一件的扫街工作服,有黑白蓝三种颜色。
因为长期跟相机摩擦,衣服破得很快,买件超贵的衣服,在一堆相机里磨来磨去,太浪费了。
无论实力还是穿着,比尔都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扫地僧。
这衣服有(pian)名(yi)到,比尔生日的时候,公司一堆员工每人都买了同款来帮他庆生。
或许你会觉得,穿着不讲究,那是人低调奢华不炫富。
那再来看看他的“豪宅”。
其实就是一个房间,转身会撞到墙的那种。
没有厨房,没有桌椅,洗手间用的是公共浴室。
房间里只有N多个文件柜,里面是他存好档的所有照片底片。
文件柜的把手,就是他的衣架
吃饭,几乎只去一家餐厅,因为“便宜又好吃”。
一个套餐,有香肠、鸡蛋、芝士,还带咖啡,一共才3美元不到。
有次去巴黎,摄制组请他去好点的餐厅吃饭。
他还把面包里的配料全挑了出来,然后乐呵呵地说:
果然不能带我去吃贵的。
他不是穷,也不寒酸。
只是,对他而言,“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自由、舒适才是最重要的。
别人给他支票,他直接就撕了。
因为——
如果你不收钱,他们就不能指使你。
我就能做我想做的。
对他而言,身外之物就是身外之物。
最值钱的,是个性。
而个性,无分高低贵贱,无分地位阶层。
我只关注好看的衣服,并不太关心时装秀或者是谁穿了它们,衣服才是最重要的。
曾经有一次,他随手拍了一位女士——
当时我只是觉得,她穿的那件海狸鼠皮毛大衣,肩部裁剪太完美了。
回去跟同事说,他们回答:衣服有什么好看的!她是葛丽泰·嘉宝啊!(三次提名奥斯卡的好莱坞女演员)
不认识嘉宝女神的,估计全纽约就他一个了吧。
而当法国国宝级影后凯瑟琳·德纳芙在他面前走过,周围所有相机的快门不停响,他却连相机都没有拿起来。
我听到有人说我是这群人里最傻的,居然不去拍她。
但她没穿我想拍的衣服,我只关心衣服。
出席秀场晚会的时候也同样,他从不会在意谁参加了晚会,更不会像狗仔一样追着明星拍。
他更愿意被人当成空气。
摄影师学会“隐形”,我的存在感越低,人们就越自然。
在人们不经意间拍下的,他们最毫无防备的一刻,演讲前的紧张,聊天时的姿态,这种时刻才是我感兴趣的。
为了更专心工作,他从不在晚会上吃喝。
只会提前在编辑室里吃顿简餐。
吃西餐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来服务,但我来是工作的,不是来享受服务的。我用我眼睛吃就行。
他的灵感发源地,同时也是让他感到最自在,最舒适的地方,是街头。
那里的人们最自然,最多样。
暴雨天很不错,最好再来点雪。
那时没有人会鸟你,大家也不会架子(都在忙着跳坑)。
你就能拍到他们最真实的样子了。
就像他拍美国超模卡门·戴尔·奥利菲斯。
同一个人,同样是跳过水坑。
摄影大师理查德·艾维顿的作品比起来可能费尽心机,让模特摆拍老半天。
人老爷子随手一拍奥利菲斯,就是“定格的优雅”。
提到这张照片,卡门笑了笑,说:
比尔照片里的我显然更轻松(less painful)。
当你在大晴天穿着靴子牛仔裤美美地走过,比尔看到会觉得开心。
但如果在暴雨天看到你邋邋遢遢地跑过,他可能更开心。
他最不能允许别人侮辱“街拍”。
早年,他曾经在《女装日报》(WWD)工作过。
当时他拍了个选题,照片内容是路人穿着秀场款的衣服。
比尔认为,镜头展现的是平凡人与众不同的穿衣风格,他们的装束是当下潮流走向。
结果,这个选题被改成“用对比来嘲笑路人太土气”。
为此,他愤然辞职。
并且,这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心结。
对比尔来说,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一次认可,一次赞赏,不论对象是谁。
记录下人们有个性的穿着,是他快乐的来源。
2008年,比尔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
在自己的颁奖礼上,他依然拿着相机不停地拍。
有位朋友让他歇一会儿,他说:
亲爱的,这不是工作,是快乐啊。
在秀场上,几乎所有人都板着脸。
只有比尔,拿着相机,笑得跟游乐园里的小孩一样。
每次按下快门,他都面带微笑。
他尊重每个人,尊重每张作品。
回看照片,他会专注到完全忘记摄制组在旁边。
反应过来的时候表情特别呆萌。
嗷!别拍了!快把那个傻摄像机关了。
提出排版意见时,他的“洁癖癌”会把同事折磨到发癫。
就这么一个人,成了影响全球时尚近半个世纪的风向标。
其貌不扬,却能在大咖云集的时尚界倍受景仰。
Sir觉得,原因就一点——
他的镜头面前,人人平等。
正是这份淡泊名利的纯粹,让他捕捉到了纯粹的美。
可惜的是,街上那么多美女,这个最会拍美女的老头没了。
想看纪录片,B站就有。
网友评论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老先生一落走好!
跟某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