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人的独立人格
我始终最喜欢春秋战国时期,和那时期的人有共鸣,理解那个时代的人。
主要参考原始文献《东周列国志》《左传》《墨子》《韩诗外传》《吕氏春秋》
主要参考整理文献《青铜时代系列》《治大国》
魏国宰相公叔痤病危的时候,魏王问他谁可以继任,他推荐了门下中庶子(家庭总管?)商鞅,魏王说相国老糊涂了,公叔痤见魏王不用他,就劝他把商鞅杀了,别让他辅佐别国,魏王笑而不语。
魏王走后,公叔痤召来商鞅,说我推荐你接替我的职位,魏王不愿意,我就劝他杀了你,免为别国所用,我已经先尽了臣子和宰相的义务,现在我要尽我主人和朋友的义务,告诉你魏王要派人来杀你了,你快逃吧。
墨家的领袖巨子住在秦国的时候,他儿子杀人了,秦惠王对他说,先生年事已高,只有这一个儿子,他的罪我已赦免了,先生这次就从了寡人的意思吧。这位墨家巨子说:“墨家制定的刑法是杀人者死,就是为了防止有人主动杀人,这是天下大义,感谢大王照顾鄙人额外开恩,但是我不可以不实行墨家刑法。”,等于不同意秦惠王,而处死他自己的儿子。
楚昭王的宰相石奢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人杀人,就捉住了凶手,一看倒抽一口冷气,居然是自己的老爸。他放走了老爸,下令把自己捆了起来,派人通报楚昭王说:“杀人犯是我父亲,如果我秉公执法,以处罚我的父亲来使我的工作圆满,是对父亲不孝;如果我徇私枉法,是对国君不忠。所以我放走了父亲,自己又违反了行政法令,甘愿自己认罪伏法。”于是自己准备了处罚自己的刑具请楚昭王来定罪。楚昭王显然很愿意宽恕石奢,巧妙地找了个台阶给石奢下来,说,“你只是追捕凶手没有追上罢了,这不怪你,你还是回去继续当你的宰相吧。”石奢说:“这不对。不偏私自己的父亲,是不孝;不尊奉君主的命令(巡视工作)是不忠;君主赦免了我的罪过,这是君主的恩惠;我自己伏法而死,这是臣子的职责。”既然主君不肯用刑具,就自杀了。
晋文公指派李离断法,他误听了下级官吏的报告,杀错了人。于是就叫人把自己绑住请主君处死自己。晋文公说:“你下面的人误报了,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作为上级长官,位子不分给下属,俸禄比下属多,也不分给他们。而我的过错却要让下吏分担,就不公平了。”晋文公说:“如果你一定以为自己有罪,那是不是我也有罪了?”李离回答:“法律错判人刑法,自己也要受(失刑则刑),错判人死罪,自己也要受死。主公以为我会断狱,让我主持法庭,可我现在过失杀人,臣之罪当死。”文候说:“自己做得不好就辞职让自己受死刑,就不顾国家没人照看了吗?(原文:弃位委官,伏法亡国,不知怎么翻)你出去吧,不要让我烦恼。”李离回复说:“政局混乱,是君主的烦恼,军队溃败,是将军的烦恼,无能地为主君服务,昏庸地当官(暗行以临官,是指做得不好还是品行差?),没有能力和功劳却拿俸禄,我不能这样做。”就拔剑自杀了。
秦国攻破魏国都城大梁,魏国小王子逃走,秦国下令抓到赏千金,藏匿的夷十族(韩诗外传就有十族了),公子的乳母也要去逃亡,人家跟她说:“告知公子位置的赏千金,乳母应当知道公子在哪。”乳母说:“我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说。我为别人抚养孩子,不能藏好他而暴露他,是背叛主人怕死,忠诚的人不背叛主人,勇敢的人不怕死,为别人抚养孩子总是要让他生,不让他死,怎么可能为了利益和怕死而废义,我不可能自己活着让公子独自死。”和公子一起逃到沼泽里,被秦军发现,弓矢乱射,乳母用身体挡着公子,中了十二箭被射死,然而使公子没有被射中。秦王知道了(如果说攻破大梁,那应该就是秦始皇),飨以太牢,给她的哥哥封大夫爵位。
晋国发生反乱,一对兄弟(东周列国志里作 羊舌,《青铜时代》作叔向 叔鱼)也被牵连,被老臣祁奚保了下来,弟弟想去登门感谢,哥哥说人家不是为了私交,你去肯定不让进门(“彼为社稷,非为我,往谢,必不纳”)。果然弟弟去了之后被人轰了出来。“我跟你们没有什么私交,我保下你们纯粹是为了国家利益。你们不必来谢我,走吧。”后来明朝晚期徐阶也碰到同样的情况。
晋悼公问祁奚:你看谁适合做中军元帅?(当时也是最高执政官,春秋时期文武不分)。祁奚说:“解狐不错”。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回答:“你问谁适合当中军元帅,没问谁是我仇人。”(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然后问一个职位的时候,又推举了自己的儿子。
魏文候问解狐谁能守好西河,解狐说荆伯柳,魏文侯问他不是跟你不对付吗,解狐也同样回答说您问谁能守好西河,没问谁跟我过不去。荆伯柳听说后,去感谢解狐,解狐说,我推荐你是因为公事,讨厌你是私事,公事已了,私事讨厌你继续。把他赶走,并且在他走了十步之后,朝那里射箭。
卫成公逃亡后,派元咺回国辅佐弟弟叔武,但他听到谗言,就把元咺的儿子给杀了,元咺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忠实地执行卫成公的命令,辅佐叔武。后来晋国恢复了卫国的混乱,迎卫成公回国,约定追随卫成公的人不可居功,留在国都的不必畏罪,以后抛弃成见,和睦相处。事后元咺向霸主晋文公申诉主君的过失,晋文公主持了法庭,由于臣不责君,所以找大臣代替国君在出庭,最后卫成公败诉,被送到周天子那里听候发落。
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应该所有人都知道,廉颇作为大将不服蔺相如耍作外交使节的功劳,到处侮辱他,蔺相如怕惹事也就回避,他的门客就怪他太胆怂,蔺相如说,廉颇再厉害也不如秦王吧,我在绳池会和和氏璧的事上当场喝斥秦王,用他侮辱我们赵王的手段回敬他,我不怕秦王还怕廉颇吗,我不怕廉颇,但如果我和廉颇斗,会使赵国内政一团糟,这样赵国容易被别国欺侮。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自己背着打人用的荆条去找蔺相如道歉,光着上身让他打。后世好像还没见到有人像蔺相如这样顾全大局的,也没见像廉颇这样自省自我惩罚的。
卫国一次动乱,《左传 襄公十四年》和《孟子 娄离下》记载也不同。卫献公的战车在前面逃,他的车上是弓箭师傅公孙丁,追的一个人,是他徒弟,还有一个追的人是这个徒弟的徒弟。对于这个徒弟来说,那么问题来了,射的话,对面是传授自己弓术的师傅,不射的话,又不忠于自己的领导,于是这个徒弟就射在车上。他的徒弟说,自己和那师傅的关系远了,于是射中了他手臂。
《韩诗外传》第一卷记载,楚国白公之乱时,有个叫庄之善的,向母亲告辞去牺牲自己以保卫弱势中的主公。(辞其母,将死君)。他母亲问:“丢下母亲为国君牺牲好吗?”(弃母而死君可乎?)他回答:作为君王的大臣,既然得到俸禄,那么自己就要为君王服务。(内其禄而外其身,内表示收到,外表示奉献出,是不是这样解释?),君主发给我俸禄,我拿它来赡养我的母亲,所以我要去为主君履行相应的职责,就只好离开母亲。(今之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请往死之。)。到了混乱的朝堂上,三废车中(不懂意思),车夫(原文作仆)说,你既然怕了,为什么不回去?他说:“怕是我的私情,赴主君难(死君)是我的公事,公比私大,我不能因为私人觉得怕而影响了公事(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
《韩诗外传》最后一卷记载,又有个叫申鸣的,楚王招他,他不肯去,他爹叫他去当官,他才去。白公之乱的时候,也去赴难。白公胜知道这个孝子勇冠三军,不正面冲突,劫持了他爹,他对他爹说:“虽然一开始我们是父子,但现在我是君主的臣子了,无法作孝子,怎么可以再不做忠臣呢?”只好硬着头皮去打白公,歼灭了白公政变集团,他父亲也被白公杀了。新任楚王后来赏他,他说:“受君之禄,避君之难,非忠臣也,正君之法,以杀其父,非孝子也,有何面目见天下士子。”自刎了。
同样在齐国崔抒弑君的时候,陈不占也要死君,他非常害怕,吃饭握不住勺子,车上握不住栏杆,车夫问他你那么怕去了有用吗?他说,保卫国君而死是道义需求,怕是我的天性,怕归怕,去还是一定要去的。
看来这种尽职观念在那时候很是普遍。哪像现在的那些狗官,碰到上级就点头哈腰像狗吃屎,欺负起老百姓来那是横冲直撞,能捞多少就捞多少,动不动贪个多少亿,几十套房,温州一个村支书都能在上海有132套房,他们只管自己捞钱移民,根本不管国计民生。
晋灵公派人行刺赵盾,刺客看到赵盾早上早早起来穿好朝服考虑国事,累得睡了,觉得这样国家栋梁不该杀,不杀又不能完成任务和诺言,就自己触树而死。
卫国一次内乱,大夫石碏平定了叛乱,他的儿子参与了叛乱,卫国人念他功大,都想免了他儿子的罪,可他力排众议,一定要当众处死自己那个参与反乱的儿子。相比之下,之后的赵盾就不如他了。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继任者,也不推荐自己的好友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
秦国护送公子夷吾回晋继位后,公子夷吾恩将仇报打击秦军,恰巧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一致认为晋国活该,秦穆公说:晋国是活该,晋侯如此恶行,但是受饥荒的是晋国老百姓,晋国老百姓并没有错,所以还是大量送粮食给晋国度过难关。
晋国的国君信了谗言要杀儿子,人家劝儿子反抗,儿子说,我要是反抗了,国家就会起内乱,我要是出逃了,诸侯间都知道了我国国君父子不和的丑事,这两种做法对国家都不好,既然国君要抓我,我还是待在家里吧,春秋早期很多王子都这样。
楚国的国王要杀一个王子,王子在往前走,有个人为了救王子就冒充王子去让他们杀了,结果王子又折回去找到他们说你杀错了,那个不是我,再主动就戮。
卫国也发生同样的事,那时候的王子们受的教育就是这个风格,诗经《乘舟》中“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就是为他们而做的。
那时的人就是如此纯真。
卞庄是个鲁国的勇士,但打仗的时候三次逃跑,被国君讥笑。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自请先锋,一次次取得对方主将首级,每次拿回来抵消一次之前的逃跑。他说:“之前母亲在,怕自己受伤没人赡养母亲,母亲过世之后,就什么也不用顾忌了。”
相传周武王打仗的时候,鞋带散了,专门给他系鞋带的人不在,旁边的人都看着他系鞋带,没人敢上去越俎代庖。
他出兵之前,孤竹国国君传位给叔齐,叔齐让贤给哥哥伯夷,伯夷说父命留给你的我不能违反,两个人都不肯当国君就一起逃了。遇到周武王,跟他说,父死不葬,以丧伐人不孝,以臣伐君不仁,周武王的宰相姜子牙礼遇他们,依旧行军,最后打败了商建立周朝,他们两生为商朝人,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后来有人跟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首阳山的粟也是周粟,他们就绝食饿死了。KOEI做《信长之野望》里,不肯投降的武士还说以他们为榜样。
纣王的部下商容是“冯于马徒”,劝纣王无效后,辞职隐居,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想请商容出山当三公,商容说,我作为冯于马徒,不能劝阻或是辅佐纣王,是愚,不为这个争取而逃避,不争而隐,是无勇也,像我这样愚且无勇的人,不足以备三公。
楚文王即位后,整天声色犬马,在云梦打猎,三个月不回朝廷,后来和一个丹阳美女好上了,发展到一年不上朝。他的师傅葆申劝他说:“先王占卜让我来做您的老师,我理应尽到职责,但是您迷恋打猎和美女,致使朝政荒废,这样的罪行应当受到鞭挞。”楚文王说:“我知道自己有错,但是我生为诸侯王,所以请您换一种惩罚方式,不要鞭挞我。”葆申毫不妥协地说:“臣不敢废弃先王的法令,宁愿获罪于您,也不获罪于先王”。
楚文王说好吧那打吧。葆申就拉来席子,让楚文王趴在上面,然后跪下用捆成一束的细荆条放在他背上,如是者两次,然后说:“您可以起来了。”
楚文王说:“您既然已经使我有了领受鞭挞的名声,我有了师傅鞭挞的名声而并没有实际吃苦,浪得虚名,索性真打我一顿好了。”
葆申说:“臣听说,对君子行刑是让他感到羞愧,对小人行刑是让他感到疼痛。倘若君子在受刑之后虽然感到羞愧却并不改正自己的错误,难道皮肉之苦反而能让他悔改吗?”
葆申看自己劝不了楚文王,就觉得自己无法完成教育的任务,愧对太保职位,于是就离开王宫,自我放逐,并请楚文王惩罚自己教育不力的罪。楚文王于是召回了他,把自己平时玩的狗杀了,宝弓折断,丹阳美女打发走,励精图治,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
----熊逸《治大国》46部分,摘引自《吕氏春秋·直谏》。
1927年国民党北伐攻克南京后,指挥的林伯渠不知是受谁指使还是出于某种阴谋,下令士兵屠杀外国人,很多日本人被杀,当时日本内阁和中国关系尚好,严令长江上的日本军舰不能放炮,舰长严格遵守了命令,但是觉得同胞这样被屠杀,自己就在旁边却不能营救,心理承受不住自杀了。这次事件后,对华友好的日本政客抬不起头来,主张侵略中国的占了上风,十年后的南京大屠杀也许就在这时埋下了祸根。
秦国长途奔袭郑国,郑国商人弦高假装知道了,假装郑国犒劳秦军,秦军知道自己行踪被发现就放弃偷袭,郑国决定奖励弦高,弦高说,自己是通过欺骗的手段,如果因此得到了奖赏,那么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会不好,于是拒绝了奖赏,并且到了东夷,从此不回郑国。
《左传》文公六年记载:贾季逃到狄国,赵宣子赵盾派臾骈把他的妻小送过去。贾季曾经在阅兵时羞辱过臾骈,臾骈的随从要杀贾季的家小,臾骈阻止说:“《前传》说,和别人的仇恨,不波及他的后代。”赵宣子出于对贾季的礼貌,派我护送他的家小,我依靠赵宣子信任我,借机自己而报私仇,这不勇(不是自己独立报仇),报自己的仇增加自己的敌人,这不明智,以私怨搞砸公事,这不忠。我失去这三个特点,怎么为夫子(赵宣子)服务?因此把贾季妻小家用全部整理好,自己亲自送到边境。
原文摘录:《前传》有之曰:“‘敌怨敌惠,不在后嗣。’忠之道也。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左传》里的子就表示某先生,因尊称只称第一字,《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说“孟子”指的是孟明视。还有一个也是这样的。左传原文是宣子,应该是赵宣子,就是夏天的太阳赵盾。
周天子割让八座城给晋文公,有一座叫“原”的城不肯归顺晋国,晋文公就说,攻城三天,三天攻不下就放弃了。到第三天,眼看就要攻下了,时间到了,晋文公舍不得,但还是依照诺言撤走了,那座城的人感慕晋文公高义,也就找人追上离开的晋军请求归顺。
魏文侯和部长虞人约好打猎,喝到一半的时候想了起来,当时下大雨,他也不顾,两个人在林中相遇,跑了一天,累死。当时没有手机。所以,尾生这样的人也之在春秋有,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有。
春秋中期,郑国等中原诸侯在晋楚的反复拉锯中被逼站队,然后被另一方讨伐,吃尽了苦头,随后中原确立了晋楚双霸主制度,中原小国同时尊晋和楚为霸主。鲁襄公在一次前往楚国的朝见的路上,他的家臣季武子夺取了国君的直属封邑卞,季武子让家臣季冶去边境迎接回国的鲁襄公,季冶出发的路上被季武子的使者赶上,给他一封交给鲁襄公的信,信里说是卞的人叛乱被他平定了。鲁襄候看了信后,他的随从荣成子说:“您是鲁国股肱之臣,卞有叛乱被您平定是分内之事,何必这么报告呢。”而实际上是季武子扩张自己的权势打击国君反乱,季冶被主公夸奖能干,但他来不及看信,等于欺骗了主君,他很内疚,就辞退了自己的封邑隐居。 国语 鲁语下
晋候讨厌赵盾权势熏天,于是让狼狗去咬他,这时候一个宫廷武士冲出来挡住狗让赵盾逃走,原来这个人曾经几乎饿死被赵盾救活,于是这次赵盾有难的时候他挺身出来相救。
晋景公听信了屠岸贾的话,以弑君罪处罚赵氏,将赵氏族家人全部处死,但是赵朔的妻子是公主,怀孕了,逃回娘家,她是国君的妹妹。孩子生下后,屠岸贾去搜,公主把它藏在衣服里,祈祷说如果天不亡赵氏,就让这孩子别发声音,果然没发,屠岸贾搜不到,他贴出告示,说如果半个月里不交出孤儿,那么国内所有和孤儿同龄的孩子都要被处死。赵朔以前的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探到忿忿不已。程婴探到公主生的是儿子,回到家,想用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去自首,他和妻子都已年近半百,只有一个儿子,他妻子自然不愿意,公孙杵臼到程婴家劝说程婴妻子王氏,劝了半天,王氏说你说的在情在理,可是我只有一个儿子,万万舍不得。程婴见没有办法,只有用剑抹脖子自杀,被公孙杵臼拉下,王氏不得已才哽咽着答应。程婴怕她反悔,让公孙杵臼立刻抱着婴儿藏到首阳山,王氏见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只觉得天旋地转晕倒在地。
晚上,程婴偷偷找到赵氏先祖赵盾曾经提拔过的韩厥,争取到他参与把婴儿赵武从宫中带出来。
翌日,程婴找到屠岸贾自首,说知道一个叫公孙杵臼的人偷偷藏了赵武在首阳山。屠岸贾派兵到首阳山把公孙杵臼抓来一顿毒打,公孙杵臼不招,于是屠岸贾亲自带兵让程婴带路去找那个婴儿。程婴忍痛带到小屋,屠岸贾亲手将婴儿摔死,程婴就像当头挨了一棒,感觉满眼金星,差点倒下去,立刻转身乘人不注意抹干眼泪。这一幕被公孙杵臼捕捉到,他为了掩护,就冲上去打屠岸贾,吸引官兵注意力,他被官兵抓住绑了起来。
后来,年迈的公孙杵臼被缚到法场处刑,临死还大骂程婴,其他围观群众也很鄙视程婴,程婴亲生儿子被摔死,多年老友被处死,还要挨所有人的骂,心如刀割。他不好意思收屠岸贾给的赏钱,拿这些赏钱买棺材埋葬了赵氏三百多口,说自己没脸再在这里混下去,准备走了。
韩厥乘屠岸贾去首阳山,偷偷把婴儿带了出来,交给程婴,说赵氏三百余口的冤仇,都靠这孩子来报了,你可要好好抚养。程婴夫妇和奶妈带着这个孩子逃到孟山,悉心培养他。
就这样过了十五年,赵武就以程武的名字活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中,程婴的妻子王氏不堪奔波和荒凉去世了,晋候也死了,从洛阳迎回留学的王子回国执政,史称晋悼公,晋国国内政局也进行重新洗牌。韩厥混得好,当上了首席执政。晋悼公继位后,听了韩厥的话,决定召回赵武。韩厥乘车前往孟山找回程婴,新上任的晋悼公为他复立赵氏,处死屠岸贾,当年看过公孙杵臼被处死的人这回终于知道程婴当年的苦衷。
程婴和赵武到公孙杵臼墓前奠基。程婴见赵氏复立,自己不愿意接受赵氏的嘉奖而贪图富贵,说怎么能让公孙杵臼一个人去死,于是自刎了,人们把他和公孙杵臼合葬。
估计这哥两是当年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在饿死后又在首阳山附近转世投胎了。
这件事被法国作家Voltaire改编为《中国孤儿》,18世纪在法国上映引起过轰动。
赵盾族弟赵穿杀了晋国国君,史官董狐写“赵盾弑其君”,赵盾去跟他解释,当时赵盾在晋国的权势,想杀谁杀谁,先、狐等从亡重臣也被他清洗,但是他就是不敢动董狐,只好让他这样写。
晋国范、中行两家族与赵氏家族对抗,准备秘密调兵,赵简子鞅的家臣董安于劝赵简子先行准备,但由于晋国规定,先行发难的人要死,所以我要后发制人。董安于说:情况紧急,与其战事扩大蔓延全国,不如我承担挑起战争的罪名,先发制人让主君胜利,于是调动私兵备战。晋国贵族提出,针对范氏、中行氏的内战是赵氏的谋臣董安于引起的,晋国有命,始祸者死,请杀了董安于,换晋国安宁。这董安于就是董狐的后代。董安于听说后说,人谁不死,我的死能换取晋国安宁,赵氏安定,那我的死一定值得,于是他果断地上吊了。后来智伯攻打赵氏,后来的赵襄子赵无恤根据老爹赵简子的嘱咐,不论多远都逃到晋阳,晋阳就是董安于给造的,城墙使用青铜取代了传统的木质,墙骨也用坚韧的植物(坚果?)建造,抵挡了知伯的水攻。
同样在齐国,崔抒因为齐国史官写“崔抒弑其君”就杀掉他,换他弟弟来写还是这句依旧杀,杀了兄弟三个人,第四个人依旧如此,甚至邻国的史官跑过来要接替岗位,他也终于屈服了,不再杀史官兄弟的第四个弟弟。其实以庆封的权势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让后人不知道庆封弑其君,但他还是给历史留下了一份光彩。所以有一段评论说:我们要极力赞美的不是太史一家子犟种,而是崔杼这个怂货。秉笔直书固然可敬,但让“崔杼弑其君”这一笔留史的,正是崔杼自己。
崔杼杀了国君后,强迫所有人歃血为盟,不从就死,轮到晏子,他不肯,崔杼让手下把刀架在他脖子上威胁他,不从就死,晏子说:“我听说因为利益就背叛主君的人不仁,用刀架在脖子上威胁而屈服(劫以刃而失其志)的人不勇敢。”崔杼就放了他。石他版本的见《韩诗外传》卷六十二章,田常说不从的死一户口本,石他说:“为君王服务的人,应该至死为君王服务(死其君之事)。为了保住亲戚不忠于主君,是不忠,为了效忠主君而让亲人被害,是不孝。没有别的选择,不结盟,会杀我的亲戚,结盟,则背叛了主君,哎!生于乱世,不能做正人君子忠孝两全,被人劫持,悲夫!”于是选择了结盟,保住了家人,然后说自己对不起主君而拔剑自刎。
齐国使者荆蒯苪出使晋国,回来听说齐候被杀了,说,“我拿齐候的俸禄,就该为齐候的事而死。”于是冲到崔杼的军中,被敌人消灭。
智伯瑶以国士待豫让,智伯瑶覆灭后,豫让要去行刺赵无恤,被赵无恤发现后,说:智伯死后,党羽很多都投降了,还有一个人肯单独为他报仇,敬佩他是个有理想的勇士,他爷爷又是全晋国闻名的侠客毕万,就放了他,以后自己躲开他这个刺客就是了。
豫让为了伪装自己,化妆变声整容,他从前的同事在智伯瑶覆灭之后投靠了赵无恤,看到他,认了出来,说你何苦自残,如果投靠赵无恤,肯定能飞黄腾达。
豫让回答:我要是侍奉赵无恤,再刺杀他就是不忠,我要让以后怀二心背叛主君的人,提到我而感到羞愧。可是,多少年过去了,可有哪个乱臣贼子内奸反贼被豫让感动过。为此,豫让不惜毁容,结果声音被老婆认出来,又自己吞碳变声。
再次被抓之后,赵无恤跟他说“豫让,你上次行刺我的事,全晋阳城无人不晓(这还怎么行刺),列国豪侠之士提到你的事迹也肃然起敬,你还要行刺于我,是为什么?”他说为智伯瑶报仇,赵无恤问他:以前作为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什么不为他们报仇,豫让回答:范氏、中行氏以众人礼待我,我以众人礼报答,智伯瑶和我同吃同穿同睡,以国士待我,故我以国士报之。
赵无恤说,之前我敬重你是个勇士,所以放了你,并且避着你。这次你自行了断吧。(算是最客气的死刑)豫让知道自己这是最后一次行刺并失败了,感谢赵无恤前次的宽恕,并认命这次的死罪,还有最后一个愿望,就请赵无恤把衣服给他刺,算了却他为智伯瑶报仇的心愿。
赵无恤感慨于他的执着,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他用刀刺,豫让用力连刺三下,大声喊为智伯瑶报了仇,了却心愿,随即自刎。
秦穆公护送晋公子夷吾入晋国继位,公子夷吾曾许诺割河西五城,但是继位后就和秦国对着干,被秦国打败后,秦穆公知道夷吾不愿意割让五城,也就不勉强他了。
晋国大夫士会逃难到秦国,想回晋国,他设计出使晋国,并先让秦穆公对着黄河发誓好好对待他的家人,秦穆公事后发现上当,虽然不情愿,也就把他的家属送回晋国。
秦穆公最喜欢的马跑丢了,追到的时候发现被农民吃了,按当时的法律和观念是可以治罪农民的,但他想想,马已经死了,人家也不是故意的,就还给他们酒喝,说吃马肉不喝酒不好,你们吃了吧。
楚国围攻宋国,晋国使者要进城被楚国捉住了,楚庄王让使者喊丧气的话,使者却大喊说晋国马上就来救你们,后世很多人这样都是被杀的,但是楚庄王很佩服他的勇气,没有杀他。
春秋时期,杀使者、关押使者的事很少,晋国先轸干过一次,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个规矩被秦国屡次破坏,在春秋之后,打仗杀使者很常见。
田饶在鲁国不被重视,就跳槽去了燕国,成为燕国相国后,三年中燕国大治,国无盗贼,鲁哀公很难过,为之辟寝三月,减损伤服。
吴国公子庆忌像吕布一样勇猛,矮小瘦弱的要离去当他的侍卫,乘机杀他得手,重伤的庆忌拎起他的脚把他泡在水里再提上来三次,卫士要杀要离,庆忌说不要杀他这样的勇士,要离当场自杀了。
鲁国在一次国际纠纷中抱错了大腿,得罪了晋国,后来准备重新抱上晋国的大腿,就派大臣婴齐去交涉。晋国接见的是权臣郤犨,不愿意就此原谅鲁国,但是很欣赏鲁国大臣婴齐,觉得对方人不错,就说要为对方请封邑,婴齐说,感谢您的厚爱,我此来奉寡君之命来达成外交任务,如果您能让我完成任务答应我主君所请,那就是您对我最大的恩赐了,我怎么还好意思开口问您索要其他东西呢。(承寡君之命以请,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
楚国一次宴会,一个小将唐狡调戏了妃子,妃子抓了他头盔上的红缨,楚王让所有人摘下头盔,以保护这个小将,后来这个小将努力冲锋,报答楚王恩德。
当然也有晋惠公这样的人,以德报怨,但是是遭到全天下人唾弃的。当时晋国人都不服他。
介子推看不惯狐偃等人,于是在护送晋公子重耳回国继位后,隐居了起来,他邻居写了诗赞扬他的功德,晋文公重耳要去谢他,他背着老母躲到山上,文公围了那座山要找他出来答谢,最后魏姓武士放火想引他出来,可是介子推被烧死了。晋文公每年这时候纪念他,这也是寒食节的来历。
找介子推时烧山的魏姓武士有个年轻的婢女,他曾吩咐自己的儿子们为婢女找个好人家嫁了,但是临死前改主意让婢女殉葬。他的儿子魏颗主张从遵从他神智清醒时的话,就为婢女嫁了个好人家。
燕国被北方异族攻灭,齐桓候为他们复了国,燕君相送不舍,不知不觉就出了国境,齐桓候说:“自古国君相送不出国境,你现在送到这里,我们不能违反了古礼,这块地送给你,就不违反古礼了。”此地以后就叫做燕留。
项羽后期形势很不利,他的一位部将周殷早已投降了英布,看到故主在阵中艰苦地左冲右突,很是同情,就建议英布进行一些部署,等英布部署完,才发现部将是为了缓解项羽压力而设的计,英布心理虽然有些气,但也不怪罪他,反而感觉他思念故主是有义气的人,英布自己也曾经是项羽的先锋大将。
郑国的公子出奔逃到晋国,正好晋文公要讨伐郑国,郑国公子说,郑国是他的故国,不想参与对故国的围攻,晋文公同意了,安排他在其他战线防守。后来晋郑和解,郑伯捷要不行了,这个公子回去做了郑国的世子。
楚国有一次打败陈国,想借机吞并,有个大臣(字太难打了)劝谏楚王不听,于是威胁了楚王,楚王听了他之后,他说,自己威胁国君是罪(春秋时期不是死罪),砍自己一只脚作为惩罚。楚国以前的规矩,没打胜仗的部队不许进城,他守城的时候就没让国君进城,等国君重新打了胜仗才让他进城,但是国君伤势没能及时治疗感染扩散去世了,他也自杀了。
晋国元帅先轸听说晋侯放走了被俘的秦国将领,对主君吐了唾沫,然后他说:“侮辱了主君的人怎么可以不受惩罚。”就脱去甲胄奋勇杀到狄阵求死。
卫国的大臣史鱼将要病死了,对儿子说,我作为大臣,推荐一个贤臣而没能让他被提拔,想要摒弃一个小人,却没能让他下台,死后不配停灵在正厅,把我棺材放在卧室就可以了,北宋的宰相王旦,一辈子也算很正直的人,但是宋真宗天书封禅的事上欺骗了天下,为了这件事,觉得自己愧对天下和先贤,死后剃掉头发,用黑衣服下葬。
在崤山伏击战之前,春秋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全是堂堂正正地行军到指定地点比武,堂堂正正地比试,三军依次一对一打,叫“观兵”。不偷袭,不搞计谋。
宋襄公是最后一个维护规则的人。
当时的史书都赞扬宋襄公。
秦国要撤退,晋国准备伏击打歼灭战,晋国将军赵穿趁着秦国使者在的时候大声喊了出来,表示自己不乘人之危,打赢对方靠堂堂正正的正面对决。
晋国和齐国打仗,齐国将领去晋国大营挑战,按规矩不能多带箭,达成任务就撤回。晋军小分队追击,齐国将军的箭因为按规矩带得少射完了,就最后一枝箭射了旁边一头鹿,献给追击的晋军。晋军因为对方是来献鹿的,就不抓对方,拿了鹿放对方回去。
欧洲教廷有一次迫害一些不信基督教的德国人“阿米须”族,追的人落水了,这个逃的人回身救了他,但是教廷的人还抓他了。要是在春秋,这个追的人获救后是绝对不会再抓他的,画地为牢这种自觉,也只有春秋时期才有,唐朝不可能有。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的宋国公子城与华豹之战十分典型。双方战车在赭丘相遇,华豹张弓搭箭,向公子城射来,结果却偏离目标。华豹动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见,对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为鄙!”意思是战争的规则是双方一人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你不守规则,岂不太卑鄙了!华豹闻言,就放下弓,老老实实地等公子城搭弓,结果公子城一箭射死了华豹。史书并没有嘲笑华豹愚蠢,相反却肯定他以生命维护了武士的尊严。
现在很多人说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失算什么,这完全是扯谈。
古代日耳曼人都有规矩,即使有仇,但人家是客人,招待客人,是不可以伤害客人的。
要抓人,以后堂堂正正地以后去抓。所以李小龙第一次去个美国的日本酒馆,要找对方比武,对方说他是客人,拒绝和他比武,说等他下次以比武者的身份次来才肯比武。
项羽当时也是如此,他何尝不想杀了刘邦,但是绝对不能请人家来吃饭做掉他,太下作了,项羽当时志在得天下,当然不能用小人的手段。范增作为亚夫,不好当面阻止,自己不出面组织项庄,已经很给亚夫面子了。
后代就不管那么多了,各种“鸿门宴”计谋数不胜数。其实吴国公子光暗杀吴王僚已经是打破这种规矩了,因为吴王僚平时包得粽子似的,一般办法已经无法除掉他。
楚国围攻宋国,宋国撑不下去了,宋国司马华元潜入楚营劫持楚国司马,告诉他城内易子而食,希望楚军撤退,楚国司马告诉他说他们自己粮食也差不多了。楚王知道后怪他泄露军事机密,司马说“人家已经告诉我了,所以我也以诚相告,匹夫之交尚不欺人,况我大国司马乎。”宋国说,可以投降,但不能是屈辱地像郑国一样作城下之盟,如果楚军能撤出城外十里,宋国自然恭恭敬敬地投降,如果楚国要城下之盟,那么对不起宋国要血战到底。后来楚军依言放弃围城工事,撤出十里,宋国也按照诺言投降。
齐桓候会盟的时候被曹沫劫持,要归还田地,这种劫持时的许诺是可以作废的,但是齐桓侯还是归还了。
曹操的老朋友许攸去看他,曹操就不对他说实话,虽然也有战场防间谍的考虑。
吴国雄起之后打败齐国,和晋国在黄池争霸会盟,期间虽然为争先歃血,但是诺言中有“好恶同之”,吴王夫差老窝被越王勾践掏了,被越国攻城奄奄一息。晋国赵无恤(《左传》作赵孟,度娘说是赵鞅,根据上下文看可能是赵无恤)听说后,自减饮食三等,别人问起他,他才说了当年和吴国会盟时的承诺,我晋国无法出兵救援吴国,我只有降低饮食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派人去慰问吴王。勾践也很爽快地让他进城见吴王。
赵无恤的母亲是狄人被俘虏的女子,他是庶子没地位的,后来算命先生跟他父亲赵简子赵鞅说,赵无恤才是将才,真正的继承人。后来经过寻宝等一系列考察,赵鞅确立赵无恤世子的地位。赵无恤后来也知道,他死后把家主之位回传给侄子,也就是赵鞅本来的继承人的继承人,这种古风在春秋时期虽不常见,但是吴国、宋国也有过类似的让贤情况。
赵简子收了个家臣叫周舍,他就喜欢拿着笔记过失,于是赵简子就居家和出行都带着他在身边,像姨妈巾一样,居家旅行,出门在外,必带良人。没多久周舍就过世了。赵简子很难过,他的其他臣子说:“我们不知道有什么罪,让你不开心你了。”赵简子说:“你们都无罪,周舍曾经说,众人之唯唯不如直士之谔谔(大家一致夸你不如有一个耿直的人说你的不是),纣不听谏而亡,武王听谏而昌(这是习惯理论和比喻说法,是周为显示自己正统而贬低商纣),自从周舍死了,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几再没没听到有人批评我,我担心会像商纣一样亡,所以很悲伤。”
赵简子刚死,中牟地区的人就反叛了,继位俄赵襄子指挥军队去进攻,突然中牟的城墙自己倒塌了,赵襄子却击金收兵,参谋都说中牟城门自己倒塌是天助,为什么不继续进攻,赵襄子说:“叔向曾经说:‘君子不乘人之危从别人那里取得利益,君子不在别人受到危险的时候去给人噩运。(君子不乘人于利,不厄人于险)’。等中牟城墙修好后继续围攻,中牟闻其义而请降。”
蔡声子想娶范宣子的妹妹,这个叔向曾经劝阻他,他解释说:“欲为系援”,婚后妻子向哥哥范宣子状告董叔不敬,于是哥哥范宣子把他绑在树上,他向路过的叔向求援,叔向说:“求系既系矣,求援则援矣。你要什么得到什么,又还来求我干什么?”
郑庄公被母亲讨厌,他母亲帮助小儿子要颠覆郑庄公,他很气地说:“不及黄泉,勿相见也。”在颖考叔的劝说下,他原谅了母亲,但自己说的话不能反悔,于是找人挖了地道,黄色的泉水作“黄泉”。与母亲相见,后来“大隧之道” “其乐融融”这样的成语也从此流传至今。
吴王阖闾大军伐楚,楚王逃到曾经的附庸国随国,吴军也追到随国宫殿附近,要随国交出楚王,说如果交出,可以分给随国汉阳之田地,这是随国应有土地,被楚国夺去很久了,楚国曾经老是欺负随国,强迫随国签署盟约。楚国公子子期长得像楚王,他自告奋勇冒充楚王去被捕让真楚王逃出去。随国人回复吴国使者说,楚与随世代盟约,不能因为朋友有难而出卖盟友。
同时,楚臣申包胥到秦廷搬救兵,秦王说您远道而来先去旅馆休息吧,申包胥说,我的主君现在还在草丛中躲避吴国追兵,我怎么好意思睡旅馆!秦国本来不肯出兵,不符合秦国利益,申包胥靠着秦庭的柱子一直哭,哭声不绝,不吃不喝,也是以他个人的毅力感动秦国公卿,既然人家这么努力付出,也必须给人回报,于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成为诗经中最著名的段,而且我们汉服同袍接头也用这段,就像人家糗百糗友的“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
楚国被吴国打得很惨,楚昭王终于回国,封赏了在流亡时期跟随他的臣子们。其中有个屠羊的人叫说的,楚昭王也要赏他,屠羊推辞道:“主公失国,不是我的过失,主公复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我不敢受赏。吴师攻破我们的郢都,我逃跑避开灾难,主公返回,我没功劳。”楚昭王说:“那我们见个面叙叙旧吧。(不受则见之)。”说又推辞道:楚国的法律,商人除非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是不能见君主的,我的才智没能保卫楚国,我的情操不能死君死社稷,我的武勇也未以阻挡敌人入侵,不敢受命。”逃到山涧里,楚昭王对司马子期说,这是个贤人,你帮我去找他出来,我要封他三公,约为兄弟。子期找到了他,他回答说:“三公尊贵,比我屠羊富贵多了,我见到高爵位和俸禄,而忘辞受之礼,非所闻也。”
卫国被北方异族攻灭了,卫国的大臣找到卫国国君暴露在外的尸体,国君肢体破碎,心脏也暴露在外面,他为了让国君尸体的心脏有安葬,就挖开自己肚子把心脏挖出来,然后把国君的心脏放进去。
郑庄公和周天子有了矛盾打仗了,周天子战败受伤,郑庄公还派人去慰问。
鲁襄公四年,陈国不想当楚国小弟,楚国出兵讨伐陈国,半路上听到陈国国君死了,于是礼不伐丧撤兵了。
穆叔前往拜见晋国大臣,晋侯让乐器奏《肆夏》第三乐章,他不拜,让乐工唱《文王》第三乐章,他不拜,让歌手唱《鹿鸣》三曲,穆叔拜了三拜,韩献子问他“你因为受主君的任命而受辱地到我们这破烂地方来(自谦说自己地方烂,春秋习惯谦虚如此,原文:子以君命辱于鄙邑)”,大曲不拜拜小曲,是为什么?穆叔回答:《肆夏》是天子招待诸侯的礼仪,我不敢听到,《文王》是两国国君相见的礼仪,我也不敢参与,《鹿鸣》是君王嘉奖寡君的,(国语中补充:所以之前那些曲子,我觉得他们是在排练,不是为我的到来而演奏的。)《四牡》是国君慰劳使臣的,《皇皇者华》是教导人咨询疑问的,我受到这样的教导,怎么敢不再三拜谢呢。
诸侯会盟,鲁国出了内乱,楚国王子围想要杀死鲁国叔孙穆子,晋国大臣悄悄透露消息给他,并且暗示他,如果给自己些特产,可以帮他渡过难关。被穆子拒绝。穆子的随从问他,为什么宁愿死也不肯拿点东西,穆子说:我是代表国君来的,用财富私下免罪,是私下用财富满足自己的私欲,今后诸侯会盟就会有人以我为先例学我的样,以后诸侯会盟的风气就会送礼,我不怕自己死,我怕我开个坏头。
晋悼公的弟弟杨干扰乱队伍,他的仆人被魏绛正法了,悼公很愤怒要灭了魏绛,魏绛也知道了,去请罪,留了封信,说大王的军队不威武,是我这执事失职,我教导不好,以至于用了刑罚。下臣罪过大,怎么敢不服从主君的话而激怒主君?请让司寇惩罚我吧。晋悼公听到后,鞋子也顾不上穿,跑出去赦免了魏绛,说:“我的弟弟不能遵守行伍,扰乱了军纪,也是我的过失,你不要让我再犯错。”
秦汉之后,有过大量的全族株连,再也没有人像程婴和公孙杵臼那样的舍人家臣。
晋国权臣栾盈出奔楚国,晋国执政大臣范宣子禁止栾氏家臣随行,违者处死,栾氏家臣辛俞不听禁令,还是去追随他。辛俞被捕后,晋平公问他:“国家已经发布了禁令,你为什么还是要触犯呢?”辛俞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明明服从了,哪里是触犯呢?执政范宣子说的是‘无从栾氏而从君’,我听说,一连三代人做人家的家臣,就视家主人为主君,两代以下做家臣的,就该视家主人为主。’。事君以死,事主以勤,这是国君您的明令,当初我祖父在晋国没有靠山,所以世代隶属栾氏,到我这里已经三代,我怎么敢不视人主为君,执政说:‘不从君者处死’,我怎敢背叛君主以犯死罪呢?”虽然双方已经敌对,但是晋平公非常欣赏辛俞的说辞,极力挽留他,又以厚礼相送,但是辛俞早就只视栾氏为主君,晋平公虽然很想提拔他,但是也成人之美放他去找旧君。
楚平王派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领命后,派人通知太子建逃走,自己去楚平王面前领罪,他解释道:“当初您命令我:‘侍奉太子就如同侍奉我一样’,所以我遵从了您先前的命令,对太子尽忠,通知他逃跑,后来我后悔了,却再也来不及去追杀太子了。”楚平王问他:那你为什么还敢回来见我?奋扬回答:“我接受您的命令却未能完成,已经有罪,如果不到您面前来领罪,就加重了我的罪行,逃也无处可逃。”楚平王本来生气,怒意也已消。
晋国和楚国交换战俘和尸体,晋国被俘的人知瑩将被送回晋国,楚王问他你怪我吗?(子其怨我乎?)他回答说:两国交兵,我没有本事,被抓,没有拿我像别的俘虏一样用血途在鼓上,已经是大王开恩,又敢怨谁。“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
楚王又问那你感激我吗?(然则德我乎)他说两国交好互换俘虏,可惜我并没有参与和谈作贡献,又敢感激谁呢?
楚王又问他:子归,何以报我?他说我不被人恨,您也不被人感恩,无怨无德,不知所报。楚王说:那你总有想法说说吧。他说如果我回去被杀了,死且不朽,如果他们安排我任务,我将全力完成,即使遇到大王的部下也不退缩,竭尽全力不惜生命来完成任务,以报答大王的不杀之恩。
楚王说“晋未可与争。”厚待这个俘虏,让他回晋国。<左传 成公三年>
晋国邢候和雍子争夺田产,叔鱼代理裁定的时候认为雍子败诉,雍子把女儿嫁给叔鱼之后,叔鱼改口判邢候有罪,邢候是巫臣的儿子,巫臣带夏姬叛逃,全家被楚国处死,邢候承爵,应是嫡出,所以应该是夏姬的儿子。朝堂上,愤怒的邢候杀死了叔鱼和雍子,执政的韩宣子问叔向该如何定罪。叔向说:雍子明知自己理亏,却要贿赂以求胜诉,叔鱼收受贿赂不秉公执法,邢候在朝堂上擅自杀人,三个人的罪行轻重相等。活的人处决,死的人曝尸。叔鱼和叔向是亲兄弟,但叔向在裁决的时候不因私废公包庇兄弟。
小邾的人投靠鲁国,照例要和鲁国执政歃血为盟,他不相信鲁国,说只要有子路的许诺,没有盟约也行。鲁国找到子路,子路拒绝,鲁国跟他说,你子路的个人信用比鲁国的国家信用还可靠,这是何等的荣幸,为什么不去。子路说,人家做的是背叛的事,我跟他盟约就等于认可他背叛的行为,这种事我不做。
莒ju国的人投靠了鲁国,莒国找到盟主晋国申诉,当时鲁候正出差在晋国,晋候准备扣留他,范献子说不可,这会显得我们是在诱骗鲁君,鲁国做错事,我们作为盟主应该堂堂正正讨伐,诱骗扣留不是盟主的作为。
莒ju国被废的太子弑了国君,带了大量珠宝投奔鲁国,鲁宣公命里革给他赏赐和封邑,里革没有执行。鲁宣公翌日发觉了,把里革抓起来要处罚他,对他说:“你知道违抗君命的下场吗?”里革回答:“我当然知道,我篡改了君主的手书,罪过更大。莒国太子弑君来奔,使得我主君成为藏奸之人,不可不除,我违抗君命,也不可不杀。”鲁宣公承认自己贪财,认为里革没有过失,把她释放。
自尊人格
潇水也曾说(大意):春秋时期,国君侮辱臣子,臣子有的忍受不住,当场就做掉国君,比如宋国南宫长万。汉之后儒家强调忠君思想,君主无论怎么侮辱臣子,臣子也只能撅起屁股默默忍受,没有了独立的人格。
虽然有兄弟相争,但是宋国子鱼兄弟、吴国季札四兄弟等让贤也有。
赵简子鞅的车右少室周业余时间锻炼武艺,和牛谈比武,几个回合下来大败,于是就把牛谈推荐给赵简子取代自己的位置。为了自己的职位上能有更好的人能履行职责,不顾自己就此失业,敬业如此!
赵简子攻打卫国,自己拿着盾牌在安全处指挥,他是主帅,但是旁边的人不满意,他知道了,于是撤掉盾牌,走入敌人的射程之内。
刘备在汉中与曹操打仗,亲自走到对方的射程之内,法正要拉他回来,他说,士兵都在危险中,他也要去,法正拉不回他,就挡在他前面,刘备怕法正有闪失,就拉他一起退到安全地带。
齐国太后羞辱晋国使者郤克,郤克拉上鲁国、卫国、曹国、狄国教训齐国。齐军作战很猛,齐顷侯组织了一轮齐射,晋军主帅郤克都身上中了箭,血一直流到鞋子上。他说他撑不住了,敲不动鼓了,这时候驾驶员解张说,我的手臂和肘被射穿,左边的车轮全红色了。我们车上有帅旗,全军根据我们的舞旗敲鼓指挥进退(师之耳目,在吾旗鼓),是全军关注的地方,如果我们撑不住,帅旗一退,全军就溃退了,整场战役战败了我们就是罪人。说完拔掉身上的箭,把缰绳合到一个手里,另外一个手也拿起骨槌帮着敲鼓,越敲越响,鼓舞士气,终于又顶住了齐军一次猛攻。解张一个手控制不住缰绳,马乱跑,高高的帅旗冲入对方阵中,晋军以为中军突破了,跟着往前冲了出去,最终终于把齐军给打垮了。
邴夏载着齐顷候的战车逃跑,晋将韩厥亲自驾驶战车在后面紧追,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邴夏对齐顷候说,射那个驾车的,他是君子。齐顷候说,说他是君子而射他,是非礼啊。把韩厥的车左和车右都射死了,其中一个掉下战车。
韩厥的战车负重减少,反而跑得快了,眼见就要追上了齐顷候。
保卫齐侯的车右保镖逢丑父急忙和齐侯换装。
韩厥的战车追上了齐侯的战车,把他逼停,韩厥慢慢下车走到齐侯战车前,手中端着酒杯和玉,采用外交时拜见其他诸侯国君的礼节,落落大方的君子风度,他握住马缰,对齐顷候再拜稽首大礼,对齐倾侯道歉说,下臣不幸,不能逃避军役,又不能临阵脱逃害两国国君蒙羞。国家没有其他人,就让我这样不称职的人来作战,害贵君受惊了。(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下臣我韩厥是军士,愿意为君侯您驾车,请您不吝往我们这里来一趟。(厥忝在戎行,愿御君侯,以辱临于鄙邑。)古人请人家来都很客气,显示自己这里不好,让别人来这里是羞辱别人,以自谦自己这里不好。抓对方的主君也是很有风度的,但是本职工作俘虏对方主君的任务不能不完成。但他其实还是要说:“请跟我走一趟”,并摆出了金馆长那个表情。
换上齐顷候衣服的逢丑父,使唤齐顷侯去为他取水。等韩厥载着他们到晋营,晋军主帅郤克认得齐顷侯,发现金蝉脱壳逃了,说:“欺三军者,按军法罪应死”。逢丑父很自豪地说:“我逢丑父今天虽然战败,也尽了保护主公的责任,保住了我家主公性命,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这样,请大家记得,古今第一个牺牲自己保护主君脱险的人是我逢丑父。”。晋帅非常敬佩他的勇敢,就免了他死罪。齐顷侯逃出来后,为了救逢丑父,亲自带残军突入晋军阵中,齐国重臣劝他不要这样,他说“逢丑父代寡人陷于阵中,未知生死,寡人坐不安席,是以求之”。他冲到狄军和卫军的阵中,得益于天下共通的礼仪精神,人家都知道他是国君,就不伤害他,尤其是卫国不久前被齐国狠狠欺负过,也秉持了春秋礼制精神,狄人参与华夏国家的内战,也遵守华夏的风范。后来晋军大举反击,攻势太猛,齐顷侯才不得不撤退回临淄。
公而忘私
春秋中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两国一百多年来围绕郑国宗主权进行的中原争霸战。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会战,第一次城濮之战晋军后退转向二打一打败楚军,第二次邲之战晋军冒进被楚军赶到河里大败,第三次鄢陵之战,双方再度决战。
之前晋军大将范文子不想打,郤至说:“我大晋有三耻,韩原之战被秦军反败为胜(惠公不振旅),箕之战元帅先轸被敌军斩首,邲之战被楚军赶到水里淹死无数,这都是我国家的耻辱,这次躲避楚军又会增加耻辱。”范文子说:“之前是有原因的,对手秦、楚、狄、齐都是列强,现在他们的后代弱了,三强都买我国的帐,只有楚国不服我国,自古只有圣人能无内忧外患,我们哪比得上圣人,外宁必有内忧。有楚国这样的外敌,我国诸臣会团结起来对付他,而不至于内斗。”
说到邲之战,之前楚庄王大军围攻郑国,终于迫使郑国屈服楚国,晋国的救援大军疾驰而来,楚国将军们认为晋军势大,楚军攻城已疲倦,要撤退避避锋芒,楚庄王说:“我躲避强者晋国,欺凌弱者郑国,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回师与晋军决战,晋军冒进而大败,就是邲之战,很多晋军士兵争抢渡河,甚至把攀船的人的手指割下,楚庄王说:“寡人与晋候有隙,百姓何罪,”指挥楚师后退,让晋军逃兵不要太慌乱而自相残杀,重现宋襄公时代的风范。
楚军趁着天蒙蒙亮的时候,摸到晋军大营之外,准备包围并偷袭晋军。晋军已经来不及出营布阵了,眼看就要被无阵法地群殴,众人正没有办法的时候,范文子的儿子在军中,说“把井灶填平了,把营帐收起来腾地方,就在营中列战车阵。”众将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他爹想得更远,如果战败了,大家还能团结一心对抗楚国,要是打赢楚国,晋国在中原独孤求败,那些大臣就更恣意妄为争权夺利内斗了。所以抄起长矛就往他儿子身上刺,被其他将军们拦住。
于是晋军也开始在营内布阵,楚共王爬到一个很高的瞭望台上观察晋营动向,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一个晋国外逃的叛臣,叛臣了解晋营规则,告诉他先是众将在商量问题,决定交战,然后占卜,战前宣誓,调度军队。同样楚国也有叛臣在晋国,也同样把楚军的动向解释给晋国将军们。晋国占卜结果是复卦,坤上震下。
楚共王还在盘算要不要和晋军决战,晋军完成了战前一系列动作后,在营里列完阵就往前冲锋了。栾书和范文子的私人部队护着晋厉公的战车从左右两边轰隆隆地开出,晋厉公的战车没地方拐,前面有个水坑也无法规避,陷进去了。
楚共王的一个王子看到了,率领亲兵冲了过来,要活捉晋侯。晋军元帅栾书看到了,要把主君接到自己的战车上,元帅的儿子是君主的保镖,乘着车大喊“书,我的任务是保护国君,你的任务是指挥军队,我会尽好责任,你也要尽你的责任,你是中军元帅,你去接主公,谁来指挥部队,我是主公车右,主公由我来保护。”其中直接称呼了父亲的名字,在一般场合是不允许的,但是战场上战事为大,为公事而直呼对方姓名,而不顾两人私下的父子关系,事后也都因为理解先公后私,没有人怪罪他的行为。
栾书听了之后就停下,他儿子跳下车,奋力把晋侯的战车从水坑里推上去,栾书则活捉了冲过来的楚国王子。
楚共王要去救儿子,被晋将吕锜射中一只眼睛,他急忙叫来养由基,给他两支箭让他射对方,别人的界面大概像某某无双,养由基的界面是反恐精英,养由基按下4、3换上重狙,打开瞄准外挂,对准吕锜,一箭爆头。战前训练的时候养由基射箭非常好,楚共王不喜欢,把他的箭没收了,所以他没箭,要给他箭才能射。
楚国仍然遵守春秋时期三军一对一作战,而晋人当时已经学会了后退转向二打一,所以分别打残了楚军两翼,对楚中军进行合围。
楚共王也就只能边打边退,楚兵一边撤退一边朝后射击,晋军战车排成一字阵往前压,举起盾牌护住车上三人,像一堵墙一样黑压压地扑过来。楚军靠养由基的连续放箭和另外一个人把人当手榴弹扔过去阻滞了晋军进攻的步伐,楚军暂时稳住了阵脚,楚王虽然受了伤,但一直在擂鼓没有停过,之前郤克与齐国打仗,由于齐国兵武艺高强,渐渐支撑不住,就是他始终在擂鼓和指挥,晋军最终守住撑到齐军先崩溃。
郤至在混战中遇到了楚王,仍然遵守古代外臣(其他诸侯的臣子相对某一诸侯称为外臣)见诸侯的礼节,站到下风头。楚王也派人去跟他按诸侯见外臣的礼节打招呼,因为还在打仗,郤至就把本来要拜诸侯的礼节朝使者拜了,和使者告别。
韩厥的部下说快去追楚王,韩厥说“不可再辱国君。”
郑国在楚国一边作战,郑伯的战车要逃不出去了,车右唐苟对御者(驾驶员)说,你比我能干,带国君逃到安全地带的任务交给你了,我去拖延他们时间,跳下战车挡住敌人,战死了。(子以君免,我请止)
栾碱(金字旁)曾经碰到楚国大夫子重,跟他说晋军作战特点整和暇,如今晋军队伍也混乱不堪,食言了,就派使者去跟他说,我之前跟你说的话,没有做到,说错了,罚我请你喝酒。于是子重也受酒喝了,短暂停战保护使者安全,等晋军使者回到晋营后,双方再度擂鼓再战。
这有点像一战的时候,德国和英法军人在战壕前共庆圣诞,还有一个英国兵逃不回去,对面一个德国兵跑上来帮他解开勾住他的东西,双方都很默契地像绅士一样停火,等德国兵安全回到自己的战壕之后,双方才再度交火。
主要参考《左传 鲁成公十六年传 晋楚鄢陵之战》 《东周列国志 五十八回》 《青铜时代的蜥蜴战争》
所以我很欣赏东周时代的君子风度,看似傻傻的一根筋中透露着一种不敢说公平正直,但是说不上来的可爱,这也不是魏晋的颓废可比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