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从办公室走向教室时,看到地上一个花花绿绿的塑料袋,格外得刺眼,心里一边埋怨谁如此无公德,一边准备走上前去捡起来。突然,一个小小的身影从我身边穿过,只见他在塑料袋前刹住脚步,自然地捡起它,我定睛一看,那不是我们班的小龙吗?那个从不吭声的孩子,看着他的身影走进教室,我有点愧疚,这么好的孩子以前我怎么没有注意过呢?
回到教室,我即刻表扬了他,他有点羞涩,虽然假装淡定。后来,那节课上他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太一样的尝试与积极。是呀,谁不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哪位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肯定?
马斯洛从低到高提出人的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求,当生理的需求与安全得到了满足,作为社会人,谁能没有被别人认可的需要呢?
我想,把赏识用到学生都头疼的作文课上,肯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首先,告诉学生没有失败的习作,增强其习作的兴趣。多年来,对于孩子们的习作,我都用欣赏的目光看待,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起点,降低难度,极尽表扬之能事,鼓吹其写作的天赋。没有跑题,赞一个,书写工整,赞一个,叙述有序,赞一个,文章虽短,有可取的金句,赞一个,文章长,对其文思泉涌给予肯定。当孩子得到的都是正面的肯定,提出小小的建议,孩子愿意接受,就自然解决了孩子畏难情绪,当愿意写成为主旋律,写好就没有了问题。
其次,面对孩子的习作赏识性评价为主。这不?起步阶段的看图写话中,一个孩子描写面对小猫的老鼠心理活动“快逃吧,我可不想成为小猫的点心!”面对这么活泼的句子,除了赞美还有什么可做?哪怕他的文章书写潦草,错别字遍身。孩子看到老师“言过其实的”评价,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再次上交的下一篇习作,无论书写质量还是作文水平,都有所提升,不是赏识的力量又是谁哦?
最后,在赏识中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人常说“文如其人”,习作最能反映人的心理,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的纯真世界,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难以辨别时,作为老师往往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当孩子在文中出现不当思想时,既要对孩子真实情感的表达给予肯定,又要对孩子的思想予以指正。如有个孩子写自己迟到了,怕给班里扣分等值周生离开后才进校,他为自己的“机智”沾沾自喜。对孩子的集体荣誉感给予了肯定,对孩子怎样巧妙应对值周生时如临其境的描写点赞,但是,让孩子明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明辨是非,不钻空子踏踏实实做人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正因为赏识在前,教育和引导在后,孩子心里容易接受,改正就顺理成章。后来发现这孩子思想觉悟提高很快,而且更愿意把自己所思所想写到文中。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动机特点,对其大有影响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人的评价,所以,赏识孩子,给予孩子出发的力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激发其习作的热情,是迈好成功写作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