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和妈妈发生一些口角,今日,大家都冷静下来了,便又聊起了相关话题。
说着说着,我妈提到了我那特别善于直接表达情感的表妹,用我妈的原话说,“她夸姑父真有本事,是个大好人,回家一定要请姑父吃饭。”
这话让我爸特别开心,也让我妈忍不住比较,人与人的差距,说我另一个表姐肯定说不出来这样的话。言下之意,身为女儿的我,也不是这样直抒胸臆又嘴甜的人。
挂了视频电话,我忍不住陷入沉思,刚好前几日和朋友一起聊天时也说到情感表达的事儿。
是啊,为什么她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我却不敢?
直接涌入大脑的答案却是,她从小就是这样,从小到大,她都很敢于也很擅于表达自己。
记忆将我拉回了童年,我和她同年出生,她小我五个月左右,我们小学、中学一直都同校。然而,同年同校,我们的生活却又好像截然不同,除了性格迥异,家境差距也较大。
我们差距大到我甚至不知从何描述,却深深记得中学时我曾写过一篇《丑小鸭》的作文,我就是作文的主角,那只丑小鸭。
她从小到大,父母悉心照料,从未离开,而我,从小学到高中,漫长的近十年时间中,每个秋季和冬季,最萧瑟冷清的季节,我不是寄人篱下,就是独自一人在家。
她住着崭新的商品房,独立的房间拥有干净的白色书桌和精美时髦的床头灯,而我的房间却没有一样东西是真正为我购置只属于我的,除了一盏写作业的小台灯。
她一年四季有穿不完的花裙子,表姐们九成新的旧衣服也优先送给她,而我小时候捡过她的旧裙子穿却被家人嫌弃太丑,以至于参加工作后才慢慢改掉“裙子羞耻症”。
吃穿用度,她样样都好。就连学习,我也差了她一截儿。初中时,我几乎花费了所有时间和力气却还要被指责不如她,事实也是,我真的距离重点高中精英班差了一点儿。
可能正因如此,她成长得越发活泼机灵、落落大方,长辈们都很喜欢她,特别是舅舅、舅娘们,从言语到行动,无不例外地格外宠爱她,打个比方,会喊她“宝贝儿”,礼物也只有她的份儿。
对待我,多是一些不冷不热的提醒和莫名其妙的玩笑,比如“你想你妈妈了吗?”“你应该跟你妈妈姓,因为你总待在姥姥家。”
被否定、被忽视,我慢慢地越发沉默寡言,不说总不至于被批评,不做也不会被打击。
如今的我,回忆起来,内心挺平静,却总有一种淡淡的悲悯。旁观者可能会觉得矫情,而于我,特别是当时的我,那一切都如同阴影,笼罩了我的人生好些年,毫不夸张。
想到这里,她敢于表达自我而我却做不到的原因,越来越明晰,除了天生性格的差异,大概率就是成长环境的差距。
一直被正向反馈、不断被爱回应的她,越来越敢于表达爱,也敢于表达愤怒、不满以及拒绝,而被打击、被忽视的我便不可控制地越来越不敢也不愿表达自我情感,包括爱和关心。
特别是成年之后,自我意识不断觉醒,我才惊觉,我好像只会在内心关心他人,特别是亲人和亲戚,总是羞于或不敢直言表达,瞻前顾后,谨小慎微,还会轻微内耗。
可这一切,好像并不是谁的错,又貌似大家都有问题。
表妹优秀开朗却又会有意无意捉弄我,父母虽然爱我却总是拿我和她比较并直言我不如她,舅舅舅娘们大方表达宠爱却忽略了我的感受,甚至我自己,从小到大,总是走不出阴影。
如今,我和表妹都凭借各自的努力,在不同的城市开始了工作和生活,偶尔也保持联络,我们心照不宣地鲜少提及过去,只言当下。
我们终于不用担心被比较,确切地说,是我终于不用担心被比较被否定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童年的阴影也逐渐烟消云散。
往后,我也要大大方方地表达爱和关心,敞敞亮亮地拒绝、不满,就像自己也曾被好好爱过一样。如同《漫长的季节》最后一句,往前看,别回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