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消失的灞桥和月台

消失的灞桥和月台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2-10-31 00:00 被阅读0次

    为什么要通过阅读来体验情感呢?

    过去的人是为了在书里找到更精确的情感表达方式。而我们这代人又多了一个理由:有些情感在现实中已经找不到载体了,必须到书里才能重寻旧梦。

    比如离别之情。

    在古人那里,离别是最伤情的场合,所以出现了大量的诗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等等。

    但是情感不能以虚浮的方式存在。每一种情感往往都要附丽于特定的场景符号。

    比如在唐朝,人们落实从长安城送别友人,通常会送到城郊的灞桥。灞桥旁边遍植柳树,“柳”谐音为“留”,所以,在灞桥编置酒送客,同时折柳相赠,就成了通行的送别仪式。李白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出典于此。

    后来送别赶到了火车站,所以,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作品又留下了大量关于“月台”的段落。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但是今天呢?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每个人都以帐号的方式生存于虚拟空间,即便万里之遥,也可以瞬间面晤。柳枝不再代表不舍。坐高铁的时候连站台票都买不着了;上了火车,若还是想念,就接着用微信聊。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人不在分成“眼前的人”和“离别的人”,而是分成“通讯录里有的人”和“不认识的人”。

    那离别之情会不会消失呢?不会。那是人类永远也不会愈合的伤口。

    早上我起来煮咖啡,她还没睡醒。我洗了澡,刮了胡子,穿上衣服。接着她起床。我们一起吃了早餐,我叫了一辆出租车,把她的过夜箱拎下台阶。
    我们互道再见。我看着出租车驶离视线。我沿台阶而上,走进卧室,把床重新铺好。在一个枕头上,有一根黑色长发,我的心窝枕着一大坨重铅。
    法国有句话形容那种感觉,这些混蛋在每件事情上都有句谚语,而且永远是对的。
    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
    ——<美>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没有了灞桥柳色,没有了月台送别,作家还能用文字再造一些全新的场景。比如席慕容的《渡口》。后来,这首诗被改编成了歌曲。最著名的版本,是蔡琴唱的。每次前奏响起,我都会心口一紧,虽然并不知道在惜别何人。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直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华年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席慕容:《渡口》

    有这样一个故事。

    1954年,一位生物学家从美国康涅狄格的海边挖来一些牡蛎,养在了千里之外芝加哥的一个地下室。他是一个生物节律研究者,知道牡蛎会随着潮水的涨落而起居。

    很快,他发现这批牡蛎的生活节律产生了变化。但奇怪的是,这种节律不符合科学所知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潮汐表。经过反复计算,这位生物学家突然意识到:这就是芝加哥的潮汐表。

    虽然芝加哥没有海,但是牡蛎有能力想象此地就是一片大海,并随着大海的节律生活。看到这个故事后,我不禁感慨:

    一个人要是不能通过读书拥有想象力,要是不能让自己内心的节律随着整个人类共通的情感而律动,要是不能活成一个超越自己生命的存在,他就还不如一只牡蛎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失的灞桥和月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ok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