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在土壤中的种子,经过生根,发芽,长叶之后长成成熟植物。为了让它更高大,健壮,人类人为干预,在不同阶段施以这样那样的肥料,恰到好处的施肥有利于它们的生长,不恰当的施肥或其它干预却会破坏禾苗的内在组织结构,导致抵御不了外界的风吹雨打,每经过一次寒风或者暴雨,它就被伤害一次,最终此生萎焉。
小苗的成长许久前,在豆瓣上看到父母皆祸害小组(现在已经搜不到了),小组成员超12万人,网友们围绕参与讨论,重新认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反思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
把前文的禾苗换成人类,父母就像那些干预小苗成长的人一样,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很多是无意识的),禾苗被破坏的内在组织结构就是我们有碍于自己成长的核心信念以及处世模式、行为模式,它们融入我们的潜意识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下的行为。
心理沙龙上的个案
一次心理沙龙体验课上,A妈妈上台讲述了自己和在上学的儿子在相处中面临的问题:小时候的儿子很听话,很爱学习,学习成绩很好,自从某次转学之后,儿子不愿意和妈妈沟通了,变得自闭,甚至妈妈从家里赶到儿子所在的学校去看望他,妈妈敲门很久很久儿子才打开门,依然不愿意理睬她……。
在表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A妈妈一副刹不住闸的样子,一句赶一句说,非常咄咄逼人,甚至在老师想要控制时间打断她时仍旧在表述,以引起共愤。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造成她儿子如此状态的根源正是A妈妈不当的教育方式,而并不是那次转学本身,是她在“强势”,“唠叨”,“带刺”的行为模式下与孩子不当的沟通方式伤害了孩子,日积月累,最终在那次转学时集中爆发。
在结束A妈妈的案例后,单身妈妈B也讲述了自己的问题,她要解决的问题是和她母亲的问题,她恨妈妈,无独有偶,她的妈妈正是A妈妈那样的强势女人,多年来她和妈妈一打电话就吵架,一回到家不到三句话就吵,小时候惹妈妈生气时常挨打,在一盆冷水浇到她头上时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直到现在,她仍然讨厌回家,讨厌和她打电话,在她的表述下,和前夫离婚也有妈妈的份儿,她恨母亲,而更可怕的是,她一边痛恨着妈妈,一边发现自己越来越像母亲,她有意无意地像母亲小时候对待她那般对待她的儿子,她害怕自己的儿子将来也像她恨母亲那样恨她。
即使这样,在老师引导她对着母亲说“XXX(此处神略一千字)为了我的儿子,我愿意原谅你”时,仍然迟迟说不出原谅两个字……
在成长的路上,总是有人让我们爱着恨着,也有时,我们会成为别人爱着恨着的人。相似的模式很多时候会一代又一代的上演,比如在C姑娘家庭里,奶奶离婚,爸爸也离婚了,而自己在几段感情经历之后,仍受困于亲密关系,会担心未来自己的婚姻会再次重复这个模式。
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强迫性重复。
除了重复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外,很多人们时常感到的不好的与自己或者与他人的相处模式也源于幼年时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
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学会指责
生活在敌意中的孩子——学会争战
生活在羞辱中的孩子——学会自贬
经常觉得没有安全感,是因为在幼年时没有获得安全感;经常被忽视,是因为幼年时被忽视的经历;经常不被尊重,很可能是幼年时不被尊重的经历;这样负面的经历,哪怕在童年只有一次,只要当时引发你强烈的感受,之后便会无意识的重复这样的体验,并不断得到强化,久而久之,演变为一个“不被尊重的人”以及“容易被忽视的人”,进而环境对你的回馈也变成了不尊重、忽视、不安全。
这是一个完整的游戏:结束然后循环往复。 —弗洛伊德
很久前一个心理咨询师和我说,人是不相信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感觉的。而每一位生活在童年的当事人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反之,他会无意识地不断重复体验过的感受,哪怕是负面的,一遍又一遍的加强,在成年后便变成了他的核心信念,融入进潜意识里,作用于当下的行为和处世模式。
也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强迫性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
除了不断重复同样的体验外,人们还会不断地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缺少的东西,而那个东西很可能是他童年没有且得到极度渴望的。
比如很多人家财万贯,仍然停不下来,甚至觉得陪陪家人的时间都不如放在创造财富上,极有可能,后者是他证明自己,或者创造存在感的方式,因为在童年时他不被父亲看好,即使努力了,父亲也看不到自己的成绩,所以他太需要证明自己了,比如韩国电影《父与子》中的男主角;
再比如很多女孩在感情经历中,总是特别粘着对方,一时不回消息上百个电话打过去都是有可能的,甚至在电影以及现实中经常上演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最终导致不欢而散,这多是因为她们童年时太缺爱和安全感了,所以不停地在对方身上索取,而对方没有无条件给予爱和安全感的义务(爱不爱另当别论,感情问题暂不讨论)。
不由让我想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小时候因为妹妹体弱多病,所以父亲把过多地爱放在了妹妹身上,最开心的一次是父亲带她去游乐园,期间父亲因为妹妹的问题情绪低落,为了让父亲开心,松子冲着父亲做了一个滑稽的鬼脸,父亲终于笑了,因为自己成功逗乐了父亲,获得了父亲的注意,所以这次体验—这个鬼脸就落下了后遗症,之后不断地出现,每每手足无措、慌乱的时候,松子都会做出这个表情,甚至这个鬼脸还发生在不适合它存在的场合。
每一种情绪都有来源,每一种症状的背后都隐藏着过去。以此来审视松子的滑稽鬼脸,太贴切了。
松子太缺爱了,所以她会无尽的追逐爱,甚至不管对方什么样,就像松子自己说的“只要和这个人在一起,地狱也好什么地方都好,我都跟着他,这就是我的幸福。”以此,她用自己付出的爱去和对方交换,这样的她极易犯一个错——任何人和事都爱得太满,记得松子等杀了人的阿龙从监狱出来,她带着花去迎接出狱的他,阿龙却转身逃跑了,理由是“松子的爱,太耀眼了”。以至她每一段感情都无疾而终,最终自己的结局以悲剧收场。
家庭作为人成长的第一站,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最核心的自我,也就是在个人内在冰山图中意识之下的潜意识部分,或积极、或消极,大部分人两者都有,或多或少“内在组织”都有被损害的部分,如果在损害部分下的应对模式应对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孩子相应的“内在组织”,即潜意识形态也被改变,结果就是不断的重复某个模式。
所以,为人父母者,可以选择停止这种破坏,将自己被损害了的潜意识部分提到意识层面,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模式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时,可以停止这种行为,让自己心灵不断成长,同时也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为人子女,对于自己被损害了“内在组织”,可以想办法进行修复和成长,同时即使如果伤害很大,也可以试着原来父母,因为在他们的认知模式和环境下,可能给予你的已经是能给到的最多的了。
作家阿瑟•克拉克说:“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如果你愿意,不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财富高低,你也可以选择永远生长,和子女一起成长,拥有更高的能量,如此,将给予子女更平和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