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大概是在两个月之前买的,但到现在为止也才堪堪将第一章看完(总共有六章)。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中途又搁浅了多久,都依然不太记得清楚了。最多的感触是自己并没有那份毅力去一口气将其读完,也就尴尬得每一次再去看之时,不得不重新开始,从目录开始看了。也就导致了到现在也仅仅只是看完了第一章而已。
至于这本书讲了什么,或者想传递些什么观念,大概可以从书籍的名字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但并不想在此为这本书复述些什么,大概谈论一下某些自己所能看清的东西或者“甚于求解”的想法罢了。
引导出来书本的内容,大多是从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而呈现,或是对于这种现状的不满。因为正是在这种高度发达的高科技社会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被赋予了太多的信息,但从未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去引导着人去怎么看待这些东西,大多是不用人去处理的,就简简单单地被这些大量的信息流所冲洗着。
这样的状况,也就导致着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或者错的,也没人再去纠结这些事情的对与错。但人们所能下的判断,却可以被信息制造者所轻易地引导。他们的那些观点或者态度,通过优雅的语言和高尚的外在形象,轻而易举地让很多人信服。(此番看法可能被《娱乐至死》所赋予,莫不是也身在其内?)
如此而言,也就不难看到社会上种种反智的事例了。
至于深究这种原因,书本是从知识和事实的定义出发来解读人们的所出现的种种“抗拒事实”,以致“抗拒知识”。
犹记,知识的三个主要要素:相信的信念,信念且为真,有充分的证据去证实信念。
简而言之,知识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作用之后的结果。人以主观的念想去认知外在的事物,以某种相信的角度去看待一些事物之后,从客观事物来对比于此种种想法,并通过充分的证据来考验这些想法之后得到知识。
其中,最为简洁明了的一个例子:狗不会有着它生活在的地方是一个圆形的球体这个知识。类似于《人类简史》中所提到的“国家”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可以被触摸到的实体,却可以说是一个信念。
何以为真,却难以自明了。至少以怀疑论或者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来看,事物并不一定如所见闻那般存在着,也就会导致“真”这个判定,陷入无限的怀疑之中。但以怀疑来看,它仅仅提供了一个最为极端的角度,世界上的万事无物却可以以有着并不以绝对确定性而存在着。
到现在为止,不论是物理等科学还是人文方面,所能建立的基石并非是一个绝对确定性的概念之上。即使可能是错的,但也并不能反驳这个信念。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被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补充完善一般,也并不能说明万有引力定律的错误。
至于“充分的证据”来说明,就像是证明这个信念为真一般,虽是重复了第二点,但却是在强调主观臆断与否。毕竟猜想和假说到处都是,但难以确定它是否就是如此而存在。以防于仅仅停留在这种猜想之中,而非通过合理的证据去证实。
至于社会性质的问题,以此来看,有着各式各样的情景。但可以通过这三个条件来分类去看出是信念的问题、真假的问题抑或仅仅只是随意的臆断。
当然这仅仅是这本书在第一章能够给到人的一些想法,或者也就仅仅如此。至于之后,却不敢轻易地下定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