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国庆期间,我的老领导约我在回龙观见了个人,40多岁,个子不高,穿着很年轻人也很精神,眼睛里有光。
我们在三居室中的一个房间里聊了大概半个小时不到,我就决定加入他们的创业团队了。
这是我一次接触互联网创业团队,谁成想,一梦多年。
现在回想起来,不能理解,第一次见面为什么会约在一个合租房而不是咖啡厅。
有人说过,创业就像谈恋爱,而这一次是我的初恋。
我想很多人应该分不清创业和普通做生意有什么不同,我以前也分不清,但这位眼睛里有光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它们之间有多么的不同。
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是他一直的签名。
他21岁的时候就来北京漂泊了,最初在广告公司从事广告销售行业,22岁用开始创业自办公司,独家代理了近十个行业的垂直领域广告,后独家代理了搜狐焦点二手房网,用不到两年时间把焦点二手房网从零做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第二的位置,后被搜狐收购而他开始互联网创业。
而那一年是我第一次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单独负责一个项目,没诚想这一做就做了三个项目。
以我个人的观察,创业和做单纯的做生意有一点不一样就是把挣钱放在第几位。
我跟着领导前前后后花了几年的时间做了三个项目,没有一个项目是把挣钱放在第一位的,而是想着改变一些事情,改变一些规则,改变这个世界。
他在这次创业时基本是财务自由状态而且正在办理美国移民,他的学历不高,但非常具有学习精神,这一点在后来我遇到的很多创业者身上都看到了,强大的学习能力。
本来就理想主义的我,又遇上这种领导,每天的生活都像打鸡血,激情澎湃;虽然晚上经常两三点睡,但早上七点就又到公司了。
我们都是第一次在互联网行业创业,对于如何做一款产品完全是陌生的;但他不辞辛劳的带着我向先入行者请教和学习,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唱吧的陈华,现在梅花创投的吴世春。
同时他自己还阅读大量相关的行业文章、产品设计的文章,每每遇到觉得不错的总是要求我跟着一起学习。
不仅如此,他还在外面报了很多各种总裁培训班学习,学完之后会跟我们分享他觉得好的,我们可以用到的东西。
我本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借此机会更像海绵一样吸取了很多不同的养分。
但很遗憾的是像很多的初恋一样,我们的创业并没有成功,而且还留了一些遗憾。
我们第一个项目是关于网上订餐的,当年饿了么还在上海发展着,北京市场很多项目都小跑着入场,我们就是其中之一;但在网站快上线之际领导带着我去找吴世春指导指导,当时的指导的内容我完全忘记了,能记得的是大佬说我们这个项目太重了,他有一个比较轻的项目,新的商业模式建议我们尝试。
从时间国际回到的路上,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记得领导说,回去先不要告诉他们。
大概一周以后,领导宣布我们暂停订餐的项目,开始新的关于美发类项目。
经过这个项目的锤炼,我已经大概摸清做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流程,也懂如何做竞品分析,用户调研,如何拆解需求等;但对商业模式,变现这些概念还是非常的空洞,无法融入产品设计中。
还好这个时候唱吧的陈华与现今梅花创投的吴世春,以导师的身份坐镇这个项目,让我略微心安。
当年的唱吧非常的火,很多小姐姐们都玩,也拿了不少投资人的钱,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变现模式。
我想这可能也是陈总关心美发类产品的原因,因为这两个产品的用户高度重合。
当年的吴世春,还在做食神摇摇,一款为用户推荐餐厅的APP,记得当时他半开玩笑的说:拿了投资人的钱,也不好让项目直接停掉呀!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一边奔跑一边学习:
学习什么才是好的用户体验,学习产品第一版第二版之间内在的逻辑、学习如何让整个产品形成一个闭环体系等
那是一个纯粹的,很傻很天真的时候:
我们为了把产品做好,互相拍桌子,经常在会议室吵的不可开交;
我毫无保留的贡献了我对这个事业的热爱和赤诚,产品也在我们的吵吵中上线了,运营了一段时间数据并不好。
这个时间我大概有了一些做产品的感觉了,慢慢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坚持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之间慢慢产生了一些分歧,理念上的分歧和公司管理上的一些分歧。
所以当他要把这个项目叫停的时候,我不同意跟他争执了起来,我只记得最后他跟我算上一个项目我们所花的项目,这个项目所投入的资金,他说这几百万的投入都用来培养我了,我听着心理我很难过。
我们又开始了第三个项目。
待更~
------------------------------申明:转载请联系本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