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鲁迅创作《朝花夕拾》的缘由
《朝花夕拾》
1、狗·猫·鼠:鲁迅讲述了一些不喜欢猫的原因:第一,猫在扑食鼠、鸟等,总会折磨它们,玩尽兴了才吃掉它们,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第二,猫虽与虎同类,但却有一种媚态,猫还经常嚎叫,影响我睡觉看书;第三,鲁迅以为猫吃掉了他心爱的小隐鼠,很久之后他才知道小隐鼠是被长妈妈踩死的;第四,猫吃掉了兔宝宝。这篇文章还讲述了鲁迅和陈西滢的一些事情,鲁迅也用了很多他的话来进行应对,关于这一方面内容不太了解,没太读懂,但仍能察觉到鲁迅先生在批判一些东西。看了简介才知道这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其中有一则是说狗是仇猫的,而鲁迅先生也是仇猫的,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了。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又矮又胖,长既不是形容她的身材,也不是她的姓氏,而是她顶替的佣人的名字,是因为别人叫惯了阿长,才有了她的阿长,可见其地位的卑微,卑微到没有自己的名字,连名字都是别人的。我有时很不喜欢她,她踩死我的小隐鼠;她睡像难看还挤占了我的地方;她经常用告状来吓唬我,不让我调皮;她规矩众多,惹我心烦。但我对她也是存在敬意的,她给我买来了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丰富了我的童年。
鲁迅的文章理解起来真的有些难,朝花夕拾前几篇,篇幅都不大,但注释却一大堆,有二三十条,读到第三篇便觉得读不下去了。
3、二十四孝图:那个时代对儿童看书有严格的要求,限制了儿童的发展,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讲述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一些故事,谈了一些感想,最后还谈到自己看完郭巨埋儿的后遗症,对自己白发苍苍的祖母有隔阂,是和自己的生命有妨碍的人,从而批判了一些传统中的糟粕。
4、五猖会:我小时候很少有机会能看到盛大的会,对这种盛会很好奇,有一次我满怀期待地要去看会,但父亲却要我在看会前背书,我不明白父亲的用意,不过我还是背了下来,开开心心去看盛会。
5无常:鬼神之中和人最亲密的一种,无常的打扮,看无常戏,讲无常的经历。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朝花夕拾》里,我觉得读的比较轻松,不太费劲的篇章。作者讲述了几个中医对父亲的诊治,价格贵,药引难寻,还没有效果。在我看来,作者对他们是持有批判意味的,他们是庸医,误人生命。后来我接触到了西医,了解到了一个思想,能治的要治,不能治要尽量减少痛苦。而后父亲快要离世时,衍太太却要让我一直呼喊,破坏了这份宁静,我也一直对此怀有愧疚,认为这是我最大的错处。
8、琐记:开始记叙了作者喜欢常常到衍太太家的原因和作者对衍太太不太满意的几个地方。后来又讲述了作者的求学之路,入过南京水师学堂,矿路学堂,后又到日本留学。讲述了在这些学校的一些事情,比如学习的内容,接受了一些新思想,讽刺了汉文教员的无知,竟不知华盛顿。讽刺了两江总督在挖矿方面的浅薄,本以为有利可图,但却挣不了钱。在日本留学的5个名额中,还有一个是因为祖母哭得厉害,而且放弃名额的,读起来别有一番趣味。
9、藤野先生:日本的一些教员都对我很好,为我精心安排食宿问题。藤野先生在解剖时还为我着想,怕我因传统观念不肯解剖尸体;为我不厌其烦地修改笔记,为我消除流言(有人怀疑我的成绩是藤野先生漏题而考的好)。我看到国人的愚昧,决定回国,弃医从文,为了不让藤野先生伤心,我还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我去学生物学。藤野先生送我一张照片做纪念,而我回国后因为一些事的耽误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信,还在搬家中将三大本笔记遗失,有一些遗憾。在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还写了文章来缅怀鲁迅。
10、范爱农:起初我以为他很针对我(要不要发电报到满洲政府表达对谋杀案的态度,谁来发电报),彼此都厌恶着。后来将一切理清(绣花的鞋子是师娘的,在火车上彼此谦让让座),我和他的关系有所好转。我曾卷入到报馆案,来到了南京任教,但他却一直发展不好。他去世后,我才知道他一直期盼着我的电报,最后淹死了,但我不知道这是自杀还是意外。
后记:鲁迅在后记中记载了一些不同版本的图片,讲述麻叔谋和老莱子娱亲,对前文做一些补充说明。(看得云里雾里,不太明白)
对比:鲁迅对藤野先生有外貌描写,他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穿衣很糊涂,常常忘记打领带,还有一次被当做贼被车里的人提防着。鲁迅对范爱农也有肖像描写,他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的人。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藤野先生、范爱农形象的刻画都运用了肖像描写,唯独长妈妈没有肖像描写,这也是一个可供研究的点。孙绍振在书中说,肖像描写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不是必须的,肖像描写要对反应人物的心灵有帮助,才是有效的。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总体感受: 这本散文集不长,2天时间就完全可以读完,但理解起来却有些困难。前五篇写于北京的尤为难以理解,后5篇理解起来还可以。看作品赏析说鲁迅先生批判了这、那的,自己读文章时,读出的都是表面的,并没有读出那么多东西。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于我,还是一个难点。第一:主要在于注释太多,或是人名,或是书名,都有很多介绍,读几句或者几个字就有一堆注释,根本记不住,文中和注释中又多古文。第二,虽说是回忆式的散文,但是却也有一些对实事的反映,对实事不清楚,看文章自然会有很多难点。如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多此以“正人君子”的话回应他的批判、讽刺,不了解这段实事,就很难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