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了,想改变的话,可以通过小步子原理,先跨出第一步。但有时候,即使人们成功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也很容易中途放弃。
那么,怎样才能把新的经验凝固成稳定的习惯,不再退回充满诱惑的心理舒适区呢?今天介绍一种方法,叫养育“场”。
什么叫“场”呢?陈老师对它的定义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而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
就像我们到了寝室想睡觉,到了办公室自然想工作,到了餐厅想吃饭一样,场”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那既然“场”的定义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一般从哪里来?
第一个来源: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在同一个空间里,别人做了什么,多数人通常也会想跟着一起做。
就比如在学校教室里,别人都在学习,自然你也会跟着学习;在宿舍别人都在玩游戏,你当然也想跟着一起玩游戏。所以才有那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二个来源: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就比如我自己吧。我一般躺在床上就只会睡觉。所以你让我带本书到床上看,不超过十分钟保证就犯困学不下去。包括听书什么的,只要我是躺在床上,基本上十分钟内都会开始走神犯困。
所以说得更通俗一点,“场”它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如果你有意识地让它们只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发生,那这个空间就开始有了记忆,慢慢就会变成“场”。
比如你可以在自己家划分区域:书房只看书,要是想玩手机想看电影了就从书房换到大厅,不要在书房做这些事情。
因为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也就是说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那说完陈老师的“场”,我来说说我自己理解中的“场”。陈老师觉得“场”是空间维度的,但我觉得它也可以是时间维度。
比如对我来说,晚上十点半后的一个半小时,是我最佳的学习时间。不管换了什么环境,在家里,在酒店,甚至是在车上,一到这个时间段,我都可以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这一个半小时,可以算是我时间上的“学习场”。
而且我也觉得,如果你一直在保持在同个时间段内重复做某事,一样会让这个时间段拥有记忆,逐渐形成“场”。
所以,我个人觉得,“场”应该不止是空间上的功能假设,它也可以是特定时间段的行为触发。而养育“场”的方式,就是有意识地让某些行为只在特定的空间或时间段内发生。
网友评论